通俗易懂。
大雲先載,悅可眾心,書冊續刊,永傳遍界。光庸劣無能,曷勝景仰,謹為序引,以助流通雲。
《大雲》佛刊上先為登載,眾人歡喜贊悅,這本《心經淺解》,永遠流傳,周遍法界。我平庸無能,不勝景仰,寫個序文來幫助流通。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緣起序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由時節因緣而為發起,故古德雲,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誠然誠然。(光)以庸劣百無一能,寄食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
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是由於時節因緣而為發起,所以古德說:時節因緣如果成熟,真理自然彰顯。確實如此,確實如此。我平庸卑劣,百無一能,掛單吃住在普陀山法雨寺三十二年。
昔閱普陀志,見其所載,皆屬道場廢興,以及種種尋常等事。至於觀音大士往劫本跡事理,以及此方感應因緣,悉皆闕略,不禁令人長嘆。
過去閱讀《普陀山志》,見到其中所記載的,都屬於道場的廢興,以及種種平常的事情。至於觀音大士過去劫中的本地垂跡事理,以及此方的感應因緣,全都沒有記載,不禁令人長嘆。
民國六年,王採臣,周孝懷,陳錫周,三居士來山見訪。王周謂普陀為觀音大士聖道場地,中外景仰,何可久撤講筵,忍令法道寂寞乎。祈師發心講經,我等當為籌備道糧,(光)以固陋力辭。
民國六年,王採臣,周孝懷,陳錫周,三位居士來普陀山拜訪我。王採臣、周孝懷二位居士說:普陀山是觀音大士的聖道場地,中外景仰,怎可長久撤去講經弘法的場所,忍心使法道寂寞呢?祈盼師父發心講經,我們來籌備辦道的資糧,我以淺陋加以推辭。
錫周則曰,山志久未修,板已模糊,師若肯修,我當刊刻。(光)曰,此事頗不容易,若照舊例,則文人皆能為之。
陳錫周說:《普陀山志》很久沒有修訂了,書板已經模糊,師父如果肯修訂,我來刊印刻板。我說:這件事不太容易,如果依照舊例,那麼一般文人都能做到。
若將大士往劫本跡修證,及此方感應事蹟,一一略敘大端。令閱者鹹知大士恩周沙界,慈濟無疆,從茲發起正信,身心歸依,近獲人天之福,遠證菩提之果者,非遍閱大藏,備考群籍不可。
如果將大士往劫之中,本地垂跡的修證,以及此方感應的事蹟,一一大略敘述出來。令閱讀的人都知道大士之恩,周遍多如恆河沙數的世界,慈悲濟度,無有疆界,從此發起正信,身心歸依,近的來說,獲得人天之福;遠的來說,證得菩提之果的話,那非要遍閱大藏經,備考諸多典籍不可。
若不發揮大士本跡感應諸事理,則成遺主志賓,捨本逐末,與尋常山經水志何異。何以顯普陀為大士應化道場,又何以顯大士為法界眾生之大慈悲父母,而與娑婆眾生,因緣最深也。
如果不發揮大士本跡感應的諸多事理,就成為遺忘主人,志在賓客,捨本逐末,與平常的山經水志有什麼不同呢?用什麼來顯示普陀山是大士的應化道場,又用什麼來顯示大士是法界眾生的大慈悲父母,因而與娑婆世界眾生,因緣最深呢?
然(光)以宿業,致令心無知識,目等盲瞽,尚須懺悔一二年,待其業消智朗,障盡目明時,當不惜身命,勉令成就。如其業重,不能感格,當往江西,求黎端甫居士,代為了此公案。
然而我因為宿業,致使心中沒有知識,眼睛等同盲人,還須要懺悔一二年,等待業消智朗,障盡目明的時候,當會不惜身命,努力成就這件事。如果業深障重,不能有所感應,(你)應當前往江西,找黎端甫居士,代我來了結這樁事。
此公學貫儒釋,筆超儕 ( chá i ) 伍,必能發揮大士之慈悲心跡也。次年徐蔚如居士,以文鈔印行,致不加詳察者,謬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