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在心中升起,這就稱為妄念。
妄念的產生原因非常複雜,但可以概括為有所欲和有所不欲。凡是心中有所欲,就會產生一切愛取、貪著、痴迷、顛倒、爭奪、欺誑、殺盜等種種罪業。凡是心中有所不欲,就會產生一切怨惡、偏私、嗔恨、悖慢、乖戾、欺誑、鬥諍等種種罪業。這些罪業一開始只是起於一個念頭,然後由一個念頭發展成為意業,再由意業發展成為口業和身業。等到惡業形成,今生有了惡因,來世可能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不僅僅是現世偶爾受到惡業的苦報。
因此,修身養性之道,不僅要禁止不真實的妄語,禁止對他人不利的妄動,更重要的是在語言和行為之前,戒除妄念。
如何戒除妄念?一、不可放縱心中的慾望。二、不可放縱心中的不欲。放縱是指放任不管,不加以制止。三、應當讓心中的慾望都符合佛的智慧;違背佛的智慧的,就是心中所不欲的。下面簡述理論和實踐的方法:
(一)不可放縱心中的慾望。以財、色、名、食、睡五欲為例說明如下:
如果貪財,應當想到這幾十個寒暑的虛假身體,轉瞬即逝,何必為了錢財日夜不安,最終成為守財奴,死後墮入餓鬼道呢!(所有貪婪的人都會得到餓鬼的苦報)。常念此理,貪財的妄念就會逐漸平息。
如果貪色及聲、香、味、觸五種享受,應當想到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所感受到的快樂,轉瞬即逝,受即是空,無非如夢如幻如電如泡,何必戀幻妄的空花,增加心靈的障礙呢?常念此理,色、聲、香、味、觸五欲的妄念就會逐漸平息。
如果貪名,好名之心似乎比好利更為清高,但仔細探究,求名者無非是為了有利於自己,所以求名仍然等於求利。當求名的念頭升起時,應當想到虛空世界無非是妄想構成,世界無常,眾生無常,我的色身不久便會如泡影般消逝,身體尚且不存在,我又在哪裡?我不存在,名聲又依附於何處?我無常則受名者空;眾生無常,則名我者亦空;眾生與我都無常,則所謂的譭譽之名也是空。如此深思,名字還有值得追求的價值嗎?常念此理,貪名的妄念就會逐漸平息。
如果貪食,食物的意義非常廣泛,包括四種世間食:一是段食,即充飢的飲食。二是觸食,即眼、耳、鼻、舌、身五根的感受。三是思食,即思念和希望。四是識食,即由各種業熏習而成的阿賴耶識,使妄心相續不斷。以上都稱為有漏的世間食。這裡主要討論充飢的飲食。飲食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品,似乎以食為欲,不應被視為妄念。然而,口腹之慾愈引愈深,看似微不足道,但危害極大。如果放縱口腹之慾,開始只是滿足口腹,但隨後會讓人增長嗜好,引起殺生惡業,增加性情的暴躁,助長獸性和色慾,最終成為修道的障礙。有時即使想清淡些,也會因積習難改而無法自控。那麼,食慾的危害有多大呢?學者應當認識到,飲食的作用只是暫時維持即將死亡的身體,隨時食用,務必清淡,不心存貪念,這樣才能不因口腹之慾而損害心性,不因小體而累及大體。常念此理,貪食的妄念就會逐漸平息。
如果貪睡,睡眠原本是為了休息身體,但應當適度。以不使身體過於疲勞為度。如果放縱睡眠的慾望,開始只是藉口休息,接著會貪戀舒適,隨後會增加懶惰,增強昏沉,其弊端會使善念因昏惰而被掩蓋,不易產生。善行因懶惰而受阻,無法成就。而且,因昏沉而懶惰,因懶惰而更昏沉,因懶惰和昏沉而更加助長睡眠的慾望,那麼心志將離善道越來越遠,與惡道越來越近,多麼可怕!常念此理,貪睡的妄念就可以逐漸平息。
(二)不可放縱心中的不欲。凡是心中有所不欲,必定對某人或某事心生嫌惡。既然嫌惡於此,必定對優於此的人或事心生貪愛。因此,應當認識到有所不欲的心,其實就是有所欲,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