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實益,況決難透徹乎。
果真能夠志誠到極點,教理自然會透徹。如果事先就貪求要透徹義理,卻不從志誠持誦做起,那麼即使透徹了也沒有實際利益,更何況這樣做是很難透徹的呢。
法相禪教,畢生研究,也難得其旨歸。即得,誰能不斷惑業,了生脫死。欲斷惑業了生死,恐夢也夢不著。
法相禪教,一生來研究,也很難得到其中的宗旨歸趣。即使得到,誰能夠不斷見思惑業,就了生脫死呢?可是想要徹底斷除見思惑業,而了脫生死輪迴,恐怕連夢也夢不到啊。
汝於光文鈔尚未詳閱,故其所說,高則衝於霄漢,卑則入乎滄溟。文鈔中屢屢說所當看之書,及看經等法則,並法相禪教之難以得益處。
你對於我的《文鈔》尚且未能詳細閱讀,所以你所說的,心高到衝於九霄雲漢之上,但志向卻卑到入於滄海深溟之下。《文鈔》當中多次說到,所應當看的書,以及看經的法則,和法相禪教難以得到實際利益之處。
以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其餘法門,皆須己力。一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一為特別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墮地即為一切臣宰所恭敬。
因為淨土法門,是仗佛陀的慈力,其餘的法門,都必須靠自己之力。一個是通途教理,如同世間的讀書人,只能根據他自己的天資和功績而得到相應階位的官職。一個是特別教理,如同世間的王子,一出生就受到一切大臣宰相的恭敬。
二種法門,不可並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流通基金,縱慾增益,何可作募緣辦法。有信心有財力者,與之商量,俾其補助,即可矣。
二種法門,不可以相提並論,而具足惑業的凡夫,可以不謹慎地選擇嗎?流通處的基金,縱然想要增加增多,然而怎麼可以採取募緣的方法呢?有信心、有財力的人,與他商量,讓他補助,就可以了。
又經典甚多,汝心欲大開門庭,鄭州有幾個人請。但取普通人能看者,請以備購。有大部普通人不看者,須預訂,轉為代請,則省資本,亦不至請來售不出,將錢佔到不得受用耳。
另外,佛教經典很多,你心裡光想著要大開門庭,卻不想想鄭州請經典的人有多少。只要取普通人能看的經書,請來預備給他人請購。有大部經典,普通人不看的,必須預訂,轉為代請,這樣就節省了資本,也不至於請來了,而流通不出去,將錢佔到而不能週轉使用啊!
汝自謂來日無多,實力有限,光故作如此說。倘不以為然,仍依自己心相而行,則光亦不強汝。
你自己說,來日無多,精力有限,所以我才會這樣說。倘若不以為然,仍然依著自己的心中所著的相行事,那麼我也不會勉強你。
能做得一個大通家,亦是佛門之幸。恐汝大通家做不到,淨土法門又信不及,則兩頭落空。
能夠做一個大通家,也是佛門之幸。恐怕你大通家做不到,淨土法門又信心不夠,則兩頭落空。
今生稍修點功德,來生必定生於富貴家。汝試細思之,富貴人有幾個不造業的。
今生稍微修了一點功德,來生必定生於富貴家。你試著仔細想想,富貴人有幾個不造業的。
今日之國運危岌,民不聊生,皆是一班無智慧修行人之來生福報所搗亂而成者。
如今國運危急,民不聊生,這樣的景象都是一班過去世當中沒有智慧的修行人,這一世依仗著所修來的福報瞎搗亂而造成的。
汝打甚麼窮妄想,欲不墮惡道。不生西方,則一生不墮者或有之,二生不墮者便少也。
你打什麼窮妄想,想要不墮惡道。如果不生西方,那麼這一生不墮惡道,或許還有可能,第二生不墮惡道的,就很少了。
佛說經咒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