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一一遍持。古人擇其要者列為日課,早則楞嚴大悲十小咒心經,念畢,則唸佛若干聲,迴向淨土。
佛所說的經咒很多,誰能夠一一全都受持。古人選擇其中最重要的,列為每天的功課,早上就是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唸完,就唸佛若干聲,迴向淨土。
晚則彌陀經,大懺悔,蒙山,唸佛迴向。今叢林皆圖省工夫,早則只念楞嚴咒心經,晚則單日念彌陀經,蒙山,雙日念大懺悔,蒙山。
晚上則是《阿彌陀經》,《大懺悔文》,蒙山施食,唸佛迴向。現在的叢林都想要節省工夫,早上則只念楞嚴咒、心經,晚上則單日念《阿彌陀經》,蒙山施食,雙日念《大懺悔文》,蒙山施食。
汝言禪門日誦經咒甚夥 (hu o) 者,不知乃朝暮課誦外之附錄者。
你說《禪門日誦》中的經咒很多,不知道這是朝暮課誦之外附錄的。
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禪門朝暮功課做,亦可隨自意立。如早晚專念彌陀經往生咒唸佛,或早則專念大悲咒唸佛,晚則念彌陀經往生咒唸佛。或有持金剛經者亦可。然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唸佛若干聲迴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
在家居士,功課也可以照著禪門朝暮功課來做,也可以隨自己的心意來立。如早晚專念《阿彌陀經》、往生咒、唸佛,或者早上則專念大悲咒、唸佛,晚上則念《阿彌陀經》、往生咒、唸佛。或者有誦持《金剛經》的也可以。然而無論誦什麼經,持什麼咒,都必須要念佛若干聲,迴向淨土,方才符合修習淨業的宗旨。
汝之所說,乃見異思遷,雖是好心,實為心無定主,隨境所轉。何經何咒,不稱讚其功德殊勝。依汝知見,則看此經必廢彼經,持此咒則廢彼咒,以力不能兼顧,勢必如此,是尚得名為明理真修之士乎。
你所說的,是見異思遷,雖然是好心,實際是心無定主,隨境所轉。什麼經,什麼咒,不稱讚它的功德殊勝呢?依你的知見,那麼看這部經,必定廢棄那部經,持這個咒,就廢棄那個咒,因為力量不能兼顧,形勢必定如此,這還可以稱為明白道理,真修行的人嗎?
再推廣言之,汝若遇參禪者贊禪而破斥淨土,必至隨彼參禪。及他天台,賢首,慈恩,秘密各宗,每遇一知識提倡,必至舍此修彼。
再推廣來說,你如果遇到參禪的人稱讚禪宗而破斥淨土,必定會隨他去參禪。以及其它的天台宗,賢首宗,慈恩宗,密宗等各個宗派,每遇到一位善知識提倡,必定要捨棄自己所修的法門,而修他所提倡的法門。
不知汝是甚麼根性,要做法法皆通之大通家,但以業深智淺,大通家做不到,並將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法置之度外。待到臨命終時,不向鑊湯爐炭裡去,定向驢胎馬腹裡去。
不知道你是什麼根性,要做法法都通的大通家,但因為業障深而智慧淺,大通家做不到,並將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淨土一法,置之度外。等到臨命終時,不向鑊湯爐炭裡去受苦(地獄道),定向驢胎馬腹裡去投生(畜牲道)。
即幸而不失人身,以今生尚無正智,頗有修行之痴福,以茲享彼痴福,便造惡業,一氣不來,直入三途,欲得知天地父母之名尚不能,況得知淨土法門乎。
即使有幸而不失人身,因為今生尚且沒有正智,有一點修行的痴福,藉著享此痴福,就會造作惡業,一口氣不來,直接墮入三途,到那時即使想要得知天地父母的名字,尚且都不能夠了,何況得知淨土法門呢?
汝看光文鈔,作麼生解,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餘,將謂念彌陀經唸佛者,便不能滅定業乎。
你看我的《文鈔》,是怎麼理解的,必須知道一句阿彌陀佛,執持到極處,成佛尚且有餘,難道說念《阿彌陀經》、唸佛,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