諦來論,則有佛無佛,性相恆常永住。所以圓通道場,經歷塵劫而不遷移,不變動。真如法門,盡未來際而沒有替換,沒有興起。
約俗諦論,則法隨緣起,道在人宏。得其人,則闢荊榛(zh ēn )而為梵宇,滅狐跡而作獅林。直教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以俗諦來論,法隨因緣而起,道在於人的宏揚。得到能夠弘法之人,那麼開闢荒地而成為佛寺,滅除狐狸的行跡而作為獅子吼的叢林。直教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失其人,則即佛地而成業叢,泯經聲而宣塵事。致使普門扃(ji on g)戶,覺路封途。僧與佛法,稱為三寶者。以其續佛慧命,流通法道,非人莫從,唯僧是賴故也。
失去弘法之人,那麼即佛法聖地而成為造業叢林,泯滅誦經之聲而宣講塵俗之事。致使普度之門關閉,正覺之路封阻。僧與佛、法,稱為三寶的原因。是因為續佛慧命,流通法道,一定要有人去做,唯有依賴僧人的緣故。注:
【性相】,性就是諸法永恆不變的本性;相就是諸法顯現於外可供分別的形相;無為法是性,有為法是相。)
【獅子吼的叢林】,其中獅子吼比喻佛菩薩說法時震懾一切外道邪說的神威。傅大士傳錄序
眾生一念心性,與佛無二。雖在迷不覺,起惑造業,備作眾罪。其本具佛性,原無損失。譬如摩尼寶珠,墮於圊廁。直與糞穢,了無有異。
眾生的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眾生雖然在迷昧中,不覺不知,起惑造業,備作眾罪。但是他本具的佛性,並沒有一點損失。就好像摩尼寶珠掉在廁所裡。和屎尿一樣汙穢,沒啥區別。
愚人不知是寶,便與糞穢一目視之。智者知是無價妙寶,不以汙穢為嫌,必於廁中取出。用種種法,洗滌令潔。然後懸之高幢,即得放大光明,隨人所求,普雨眾寶。愚人由是,始知寶貴。
愚痴的人不知道那是寶物,便與糞穢一樣看待。有智慧的人知道這是無價妙寶,就不嫌它汙穢,一定會從廁所中取出它,用種種方法洗滌它,使它清潔。然後將它懸放在高高的柱子上,它就會放大光明,隨人的意願所求,化現種種寶物。愚痴的人看到這些,才開始知道它的寶貴。
大覺世尊,視諸眾生,亦復如是。縱昏迷倒惑,備作五逆十惡,永墮三途惡道之人,佛無一念棄捨之心。必伺其機緣,冥顯加被,與之說法。俾了幻妄之惑業,悟真常之佛性,以至於圓證無上菩提而後已。
大覺世尊看待一切眾生就是這樣。縱然是迷惑顛倒,五逆十惡,永墮三途惡道的人,佛也不會生起一念放棄他的心。一直等待機緣,或明或暗地加被他,給他說法,令他悟道。等到他了解了惑業是幻妄不實的,了悟真常的佛性,最後圓證無上菩提才放心。
於罪大惡極之人尚如是,其罪業小者,其戒善具修禪定力深者,亦無一不如是也。以凡在三界之中,雖有執身攝心伏諸煩惑之人。而情種尚在,福報一盡,降生下界。遇境逢緣,猶復起惑造業,由業感苦。輪迴六道,了無已時。
對於罪大惡極之人,佛的慈悲尚且這樣,那些罪業小的人,和持戒修善都具備、禪定力深的人,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因為只要在三界中,雖然有修身、攝心、伏諸煩惑的人。但是他情執的種子尚在,福報一盡,便降生下界。然後遇境逢緣,又會起惑造業,由業力招感苦果,輪迴六道,沒有停止的時候。
故法華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若非業盡情空,斷惑證真,則無出此三界之望。此則唯有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所以《法華經》中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除非業盡情空,斷惑證真,否則沒有出離三界的希望。這裡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