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
《大集經》記載:“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連一人證道都十分罕見,只有依靠信願唸佛,求生極樂一法,能迅速出離生死。”所以說唸佛一法,是上聖下凡一切眾生共同修習的道路,不論愚昧或者智慧,一切根性的人通通能行持的法門。這個法門下手修行非常容易,而成就的功德道果很高,用力少而收到的效果迅速。因為淨土法門專門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所以修行淨土法門的利益殊勝,超越一切常途教法的修道。
昔人謂餘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唸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曾經有人說:“依靠其他法門修行,好像螞蟻要登上高山的頂,很難;唸佛求往生,好像風帆在順水中行駛,極易。”這是多麼好的形容比喻啊。
若欲研究,阿彌陀經有蕅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諦信受。
如果想要研究,《阿彌陀經》有蕅益大師所著的《彌陀要解》,理事都達到了極致,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的第一註解,極微妙,極確切。縱使古佛再出興於世,重新批註此經,也不會比它再高妙了。不可忽略,應當仔細閱讀,誠信地受持。
無量壽經有隋慧遠法師疏,訓文釋義,最為明晰。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舍此淨土,修餘法門,亦不稍移其志。
《無量壽經》有隋朝慧遠法師的註解,訓文釋義最為明晰。《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因此主要是在事相上闡發(淨宗的殊勝)。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種修持方法的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的程度,即使是釋迦本師、諸佛現身,讓他舍掉淨土,修習其他的法門,也不能絲毫改變他的志向。
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若夫臺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可以稱得上是淨業行者的指南針。像臺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不能從中受益。所以不如《四帖疏》的義理能夠三根普被,不管根器如何都能受益。
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諦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
既然知道如上所說的義理,就必須依此而真實相信。自己的見解達得到的,要這樣信,即使自己的見解達不到的,也要這樣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因為自己的凡夫情見,無法測度如來的境界,而稍稍生起絲毫的懷疑之念。這才可以說是真信啊!
既生信已,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若其未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
既然生信以後,必須發願。願離娑婆的心,好像獄囚希望趕快出離牢獄一樣。願生極樂的心,好像貧窮的流浪人思念回家一樣迫切。如果在他沒有往生到淨土以前,就算給他人王、天王的位置,他也會把這些看做是墮落的因緣,沒有一點羨慕渴望的心念。
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
即便是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也看做是迂迴的道路,沒有一點希望的心。
唯欲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位居不退,忍證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