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資任印到五萬多部了。
此書即普陀山志之卷首,以卷帙多,故別行也。山志新修已脫稿,尚待(光)校正過,方可刊行。(光)以事繁,恐在明年方可付手民耳。
這本書就是《普陀山志》的首卷,因為《普陀山志》卷數較多,所以出單行本。《普陀山志》新的修訂本已經脫稿,等我校對過後,才可以刊行。我因為事務繁雜,恐怕要在明年才可以交付排印了。
書出,當寄贈一二部。至謂各教之同異處,人多偏執,或執其異,則是不知道本之見。或執其同,則是不知各教之發揮修證淺深大相懸殊之見。
書出版後,應當會寄贈一、二部給你。至於說到各個宗教之間的同異之處,對此人們大多偏執,或者執著於它們不同,這是不知曉道學根本的誤見;或者執著於它們相同,這是不知各個宗教,發揮修證的淺深程度,大有差別的誤見。
閣下且勿論其同異,如不以佛法為非,祈息心研究而修持之,久則自知其道體道用之同而不可相等,異而不可歧分之所以耳。
你暫且不要討論各個宗教的同異,如果不認為佛法不對,祈望你專心研究而修持。時間久了自然會知曉:道的體與用,同但卻不能相等,異但卻不可分歧的所以然。
佛法淵深,大聰明人,盡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詳悉處。然佛法隨機施教,若欲得其實益,即從特別超異之淨土法門研究而修持之,則頗省心力,實為最要之道。
佛法淵深,大聰明人,竭盡平生的心力,尚且研究不到詳盡之處。然而佛法隨機施教,如果想要得到實際的利益,就從特別超異的淨土法門來研究修持,就比較省心省力,這實在是最切要的妙道。
閣下身居世網,又苦無知識請教,若不以(光)之文字拙樸見棄,請詳閱文鈔,依所說而修持之,其為利益不可思議。
你身處世俗塵網,又苦於沒有善知識可以請教,如果不以我的文字拙樸而嫌棄,請你詳細閱讀《文鈔》,依照書中所說而來修持,其中的利益不可思議。
然(光)之文雖刺目,而多引經論成言,或宗經論意義,必須竭誠盡敬而閱之,方可得其利益。語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泥塑木雕之佛,作真佛敬,小則消災增福,大則超凡入聖,其利益在自己之誠否,不在佛像之真假也。
然而我的文章雖然刺目不中看,而大多引錄經論的成言,或者宗於經論的意義,必須竭誠盡敬來閱讀,方才可以得到其中的利益。諺語說:"如果謙卑恭敬他人不夠深切,就不能得到他的真傳"。泥塑木雕的佛像,當作真佛來恭敬,小則消災增福,大則超凡入聖,所得到的利益多少,在於自己誠敬與否,而不在於佛像是真是假。
閣下果能以此意息心靜閱而力行之,則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法門良朋善友矣。願勉之,勿虛此望,則幸甚。
你如果能夠照這樣專心靜閱而努力行持,就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法門良朋善友了。願你多加努力,不要辜負我的期望,就非常慶幸了。復裘佩卿居士書一
所言瞋心,乃宿世習性。今既知有損無益,宜一切事當前,皆以海闊天空之量容納之。則現在之寬宏習性,即可轉變宿生之褊 (bi ǎn ) 窄習性。倘不加對治,則瞋習愈增,其害非淺。
你所說的瞋心,是過去世的習性。現今既然知道瞋心有損無益,就應該在面對一切事的時候,都以海闊天空的肚量來容納。那麼現在的寬宏習性,就可以轉變過去生中的狹隘習性。倘若不加以對治,那麼瞋怒的習性就會更加增長,其中的禍害不淺。
至於唸佛,必須按自己之精神氣力,而為大聲,小聲,默唸,及金剛念(即有聲,別人聽不見者,持咒家謂之金剛念)之準則,何可過猛,以致受病。此過猛之心,亦是欲速之病。今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