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完整的事件過程,彰顯了陰陽平衡在事物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二)變化思想的對映
1. 命運起伏與卦象變化:民間奇人的命運軌跡猶如《周易》中的卦象變化,充滿了變數與轉折。他們在生活中會遭遇各種境遇,時而順遂亨通,如處於泰卦之象;時而艱難坎坷,似困於蹇卦之境。這些命運的起伏並非偶然,而是如同卦象因爻的變動而產生吉凶變化一樣,是由人物自身的選擇、行為以及外在環境的綜合因素所導致。例如,某奇人在秉持正道、積極進取時,往往會迎來命運的轉機,這恰似卦象在陽爻增長時趨向吉祥;而當陷入懈怠、違背道德時,則可能陷入困境,如同陰爻漸盛導致卦象轉兇,體現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動態性與規律性。
2. 應對策略的因時制宜: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民間人物的應對策略也體現了《周易》的變化思想。他們深知在不同的情境下需要採取不同的方法,就像《周易》倡導的“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在局勢有利時,果斷採取行動,擴大優勢;在形勢不利時,則收斂鋒芒,儲存實力,等待時機。這種因時制宜的智慧,是對《周易》變化哲學的深刻領悟與實踐運用,反映了民間智慧與傳統哲學在應對生活變化方面的高度契合。
(三)天人合一理念的彰顯
1. 敬畏自然與順應天時:許多民間奇譚都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之情,這與《周易》天人合一的理念相呼應。故事中的人物尊重自然規律,依據天時行事,如在農耕、狩獵等生產生活活動中,遵循季節變化和自然節律,不逆天時而動。他們明白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順應自然,才能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機會,這體現了人與自然在精神層面的和諧統一,是天人合一理念在民間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形式。
2. 人神交感與道德自省:部分故事涉及人神之間的聯絡,人們透過祭祀、祈禱等方式與神靈溝通,尋求庇佑和指引。這種人神交感的現象,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行為,更蘊含著天人合一理念下的道德自省內涵。人們相信神靈具有洞察人心、賞善罰惡的能力,因此在與神的互動中,不斷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從而促使自身修養的提升和行為的端正。這反映了民間文化中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如何轉化為對自身道德行為的約束與規範,進一步深化了天人合一的哲學內涵在民間思想中的滲透。
三、卷九《聊齋志異》之卷九中《研石》《大鼠》《武夷嶽神》《孫必振》《刁姓》《紅毛氈》《張貢士》的文言原文和白話文故事:
《研石》
原文:
王仲超言:“洞庭君山間有石洞,高可容舟,深暗不測,湖水出入其中。嘗秉燭泛舟而入,見兩壁皆黑石,其色如漆,按之而軟;出刀割之,如切硬腐。隨意製為研。既出,見風則堅凝過於他石。試之墨,大佳。估舟遊楫,往來甚眾,中有佳石,不知取用,亦賴好奇者之品題也。”
白話文故事:
王仲超說:“在洞庭君山之間有個石洞,高大得能夠容納船隻,洞內幽深黑暗,深不見底,湖水在其中進出。曾經有人舉著蠟燭乘船進入,看到兩邊洞壁都是黑色的石頭,顏色像漆一樣黑,用手按壓感覺柔軟;拿出刀來切割,就像切割堅硬的腐肉。隨意把它製作成硯臺。出來後,一遇到風就堅硬凝固得超過其他石頭。試著用它來研磨墨,非常好。來往的船隻很多,其中有好的石頭,卻不知道取用,也依賴好奇的人的品評和讚賞。”
《大鼠》
原文:
萬曆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害甚劇。遍求民間佳貓捕制之,輒被啖食。適異國來貢獅貓,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闔其扉,潛窺之。貓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之。貓避登几上,鼠亦登,貓則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