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當日操何業?”曰:“販筆。”“曾齎筆入都否?”曰:“有之。”公曰:“汝齎筆入都,何所獲利?”曰:“無利。”公曰:“汝雖無利,必有他故。盍以實告我。”吳不能隱,遂言:“某家素封,而艱於嗣。妻每勸納妾,某懼其妒,不敢從。前歲,妻病篤,某禱於城隍,願減壽以延妻命。及妻歿,某深自痛悔,念妻言在耳,遂納妾。後妾有娠,而妻弟某利某財,謀奪其產,潛以鴆酒殺妾。某覺而訟之官,官受賄,反坐某。某不勝憤,欲自戕。適有友人某勸止之,謂:‘此冤必可雪。’因導某攜巨資入都,謀幹關節。不意中道為人所紿,盡喪其貲,狼狽而歸。途遇一人,自稱王晟,與某同裡,亦以販筆為業,遂與同行。至都,分道而別。某歸,而妾之兄某,以殺妹之故,復控於官。官仍受賄,斷令某出金葬妹,某以貧不能措,官怒笞之。某忿甚,欲自盡。是夜,盜忽入家,殺妻以圖財。”言已,涕泗交流。
公曰:“盜即殺汝妻,何以遺扇?”吳曰:“此正某所不解也。”公沉吟良久,忽曰:“吾得之矣。”遂飛檄拘王晟。晟至,公厲聲曰:“汝既殺賀氏,何得誣吳蜚卿?”晟大駭曰:“小人實未殺賀氏。”公曰:“汝未殺賀氏,何以詩扇在賀氏手?”晟不能對。公曰:“汝當日與吳同行,知其攜巨資,欲圖之,故殺賀氏,嫁禍於吳,以為得計。殊不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晟猶不認。公乃命取大刑。晟懼,遂吐實。
先是,晟窺吳齎金多,遂起不良之心。及吳歸,晟夜至其家,欲盜其金。適賀氏起,晟懼事洩,遂殺之。因見案上有詩扇,以為嫁
二、《從周易哲學探究科舉官場之幽微:司文郎、詩讞、蔣太史與邵士梅的千古鏡鑑》
在華夏文明的漫長曆史長河中,科舉制度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映照出無數文人志士的夢想與追求。而其中所蘊含的官場風雲,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人間史詩。司文郎、詩讞、蔣太史、邵士梅,這些經典典故宛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展現了科舉官場中的善惡美醜、榮辱興衰。
司文郎的故事,揭示了科舉選拔中才華與命運的糾葛。從周易哲學的角度來看,這恰似陰陽的交錯與無常。才華如陽,光芒四射,卻往往被命運的陰霾所遮蔽;而命運似陰,變幻莫測,有時讓滿腹經綸之士壯志難酬。然而,陰陽並非絕對對立,而是相互轉化。正如司文郎最終在正義的伸張下得以昭雪,正是陰陽調和、否極泰來的體現。
詩讞的典故,則凸顯了公正與冤屈之間的激烈碰撞。在周易的智慧中,這正應了“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詩扇雖為表象,背後卻是善惡的較量。冤情猶如陰霾,遮蔽了真相的陽光,但正義的力量如同春風,終將吹散陰霾,還世間一個清明。
蔣太史在科舉官場中,堅守著內心的清正與高潔。這與周易所倡導的“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不謀而合。無論官場如何詭譎多變,他始終秉持正道,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如同大地般承載著世間的善惡,以自身的德行影響著周圍的一切。
邵士梅的經歷,展示了在功成名就與急流勇退之間的智慧抉擇。從周易的天地人之道來看,他深知“盛極而衰,物極必反”的道理。在巔峰時刻選擇退隱江湖,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與順應,是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明智之舉。
這些典故所承載的主題思想,不僅是對科舉官場的生動描繪,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中正和諧、順應自然”等理念的深刻詮釋。它們作為文化傳承的瑰寶,為後人揭示了天地人之道的奧秘,讓我們在歷史的迴音中汲取智慧,明辨是非,以古為鑑,書寫屬於我們時代的輝煌篇章。
三、用周易哲學從幾個方面對“科舉官場類:司文郎、詩讞、蔣太史、邵士梅”進行的深度解析:
陰陽平衡與變化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