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DOS的兩個重要作者鮑嶽橋、簡晶也在1998年和他們的同事王建華一起創辦了聯眾,丁磊的個人主頁服務、虛擬社群都屬於純漢化的產品,免費電子郵箱系統等產品也屬於漢化的範疇,基本思路和Hotmail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自己用程式碼重新寫了核心。
QICQ最開始只是一個純漢化的版本,畢竟是系統整合專案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之後要放在網上,因此,張志東帶著小光、夜貓又重新寫了一遍,從客戶端到伺服器端,這個架構沿用至今,沒有做大的修改,只是不斷擴充使用者和升級系統,張志東真天才也。
ICQ的故事,今天聽起來多少讓人惋惜,不過,在當時,ICQ以近3億美金的價格賣給AOL多少給了很多人震撼。ICQ是幾個以色列人寫的,I代表我的意思,C代表看見(SEE,發音和C一樣),Q與你的英文YOU發音接近,ICQ的意思是我看見你了,用來在網上相互聯絡,這個產品一經推出,即刻風靡世界。
以色列人在通訊端的創新確有天分,被公認為能改寫網際網路乃至整個電信版圖的語音通話軟體Skype也是以色列人發明出來的。
馬化騰的創業團隊中,有多人在通訊部門有不算短的工作經歷,馬化騰在潤訊;曾李青和許晨曄在深圳電信資料通訊局工作;張志東和李海翔在黎明電腦公司工作;馬化騰、小光和夜貓等混跡多時並傾注心血的CFIDO其實也是個民間的通訊體系,這樣的一群人,決然不可能只是單獨開發一個漢化版本那麼簡單,他們內在的自我期許就希望他們能開發出能滿足中國人自己用的、類似ICQ一樣風靡世界的線上通訊工具來。
由於想不清楚怎麼收費,馬化騰更多是想將尋呼與網路聯絡起來,開發無線網路尋呼系統,讓電信和尋呼臺幫著去收費。當時,這家幾個人的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臺做專案,QICQ只是公司一個無暇顧及的副產品。當時,為了能賺錢,馬化騰他們啥業務都敢接,做網頁、做系統整合、做程式設計……據說,當時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馬化騰最大的期望,只要公司能生存下來就是勝利。
OICQ最開始的網際網路版本是和深圳電信合作,採取聯合立項的方式進行。約定是由深圳電信出伺服器和頻寬,騰訊幫助做一定使用者的軟體系統給對方,雙方最早的約定是深圳電信出60萬。拿著深圳電信給的60萬和相關的伺服器資源,騰訊開發出了OICQ。想不到的是OICQ出來後大受歡迎,騰訊上下都有些後悔,不想賣了,於是曾李青就耍了個花槍,他找到深圳電信局,提出要追加費用到100萬,深圳電信的費用都是專款專用,不可能追加費用,於是,這事情就不了了之。
關於OICQ(也就是日後的QQ)與ICQ的關聯,並非重點,重要的是兩者間的差異。雖然ICQ成名久矣,但它不乏弊端:比如,ICQ的全部資訊儲存於使用者端,一旦使用者換一臺電腦登陸,以往新增的好友就此消失。此外,它只能與線上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使用者提供的資訊尋找好友。
這時的選擇足以體現馬化騰的特質:如果他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許最令其興奮的,不過是編出一套伺服器端資訊儲存的程式,但他所做的,是將前後兩端的功能按照使用者的需求有機結合。因此,OICQ甫一誕生,就具備離線訊息功能,任何人都可透過線上使用者名稱單隨意選擇聊天物件,它甚至提供個性化的頭像。
這些看似細微的差異,至少在一個方面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當網際網路透過網咖形式在中國全面鋪開,把資訊儲存於伺服器而不是使用者電腦的特色,讓OICQ成為了每臺電腦桌面上的必備軟體,也幾乎是每個來網咖的人第一時間要啟用的工具。這讓騰訊在不到一年間擁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