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武十五年,秋意愈發深沉,瑟瑟秋風帶著絲絲涼意,拂過長安的每一寸土地。
街邊的樹木,枝葉漸漸染上了金黃與橙紅,在微風中沙沙作響。
就在這充滿詩意與韻味的秋末,一座宏偉壯觀的百姓大會堂,歷經無數個日夜的精心雕琢與建造,終於在萬眾矚目之下,傲然屹立於長安的正中央。
百姓大會堂氣勢恢宏,飛簷斗拱錯落有致,硃紅的樑柱粗壯而結實,彰顯著大唐的大氣。
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的皇家氣派與民間的質樸風情,每一處細節都蘊含著工匠們的巧思與心血。
大會堂門口,一座巨大的石雕格外引人注目。這座石雕乃是依照李承乾的模樣,由技藝精湛的工匠們以最上乘的石材,耗時數月精心雕刻而成。
石雕中的李承乾,身姿挺拔,張開雙臂,臉上洋溢著親切的笑容,深情地注視著每一位從他面前經過的大唐百姓,歡迎著每一個人來到這個屬於大家的地方,無論貧富貴賤,無論來自何方,都能感受到平等與尊重。
幾乎在百姓大會堂建成的同一時刻,一支特殊的赴天竺使團也宣告組建完成。
這支使團的成員構成十分獨特,是由大唐官員的孩子們所組成。
此訊息一經傳出,瞬間在長安城內掀起了軒然大波,毫無懸念地登上了大唐日報的頭版頭條。
對於大唐的普通百姓而言,這無疑是一件前所未聞的新鮮事。
在他們的認知裡,出使天竺,那可是一件危險的苦差事。
路途遙遠,山川險阻,一路上不僅要忍受長途跋涉的勞累,還要面對各種未知的風險。
在以往的歲月裡,承擔這類苦差的,大多都是他們這些出身平凡、被稱為“鄉巴佬”的百姓家的孩子。
他們為了生計,為了家庭,不得不背井離鄉,踏上這充滿未知的征程。
而那些官員家的孩子,平日裡總是生活在優渥的環境中,享受著各種特權與照顧,何時輪到他們去幹這種吃苦受累的活兒呢?
百姓們不禁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眼神中充滿了不解。
與長安本土百姓的反應截然不同,那些旅居大唐的外國人,看到使團即將出使天竺的訊息後,一個個都羨慕得眼睛發紅。
在這個時代,大唐國力強盛,文化昌盛,威名遠揚四海。
能為大唐效力,就如同獲得了一張通往尊貴的通行證,意味著擁有了高人一等的身份與地位。
能來到長安定居的外國人,無一不是在自己國家聲名赫赫之人。
他們或是學者,或是商人,或是貴族,懷著對大唐的嚮往,不遠萬里來到這片繁華的土地。
即便出使天竺的任務充滿艱辛,他們卻依然對這份差事趨之若鶩,爭著搶著想要參與。
為了爭取到這個寶貴的機會,他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斷地向大唐官府遞交申請。
他們言辭懇切,態度執著,甚至託人求情,只為能成為使團中的一員。
可大唐官府的態度卻異常堅決,無論這些外國人如何懇請,都絕不允許他們涉足大唐的出使事宜。
因為在大唐人的心中,這出使之事,不僅關乎外交關係,更與大唐的國本緊密相連,容不得半點差錯。
大唐日報上,對此次出使天竺的事件進行了詳細的報道。
字裡行間,寫了很多關於使團的情況,著重提及了使團成員是官員的孩子這一特殊之處。
奇怪的是,所有關於成員的介紹都只是粗略地描述了大概,並沒有指名道姓。
這就如同給這份出使名單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人愈發好奇。
而實際上,只有身處太極殿上,參與朝堂核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