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任其自然了。
踏入第三個年頭,李尋歡已是個曠世大匠了。舉凡熔、鑄、打、淬、磨各步驟,如何剛?如何柔?何段宜強?何段宜弱?何處應厚?何處應薄?凡鐵如何煉成精鋼?諸般打鐵法門早已神而明之了。而且他如今隨心所欲,打造小刀之餘,也造長刀長劍,無不隨心,皆成寶器,但始終未見有一把“開竅”。旁人至此,恐怕早已灰心,懷疑自己是痴心妄想。但李尋歡卻是個極有耐心的人,他只隱約覺得:自己打鐵功夫已臻極頂,積久必變,轉機只在目前。果然,在神充氣盈的一錘之下,砧上那把已寒光閃閃的小刀忽似發出異光。李尋歡心一動,似乎亙古不變的打鐵聲忽然停止了,大地也像驚訝於此刻的寧靜與空虛。只見他手拈刀鋒,似陷沉思冥想,忽然若有所悟,抬頭看天,只見此夜天朗氣清,明星閃耀於峽谷一線天中。於此匕鬯不驚的良夜,天地一片莊嚴肅穆。李尋歡細心感受手中薄刃,發覺裡面絲絲靈氣流動,竟似自成氣脈一股。李尋歡心頭一絲明悟:看來這無知凡器要開竅通靈,必待天時地利人和之極致時,一擊則中,一拍則合,餘無良策。他珍而重之的將此神兵收好。從此不再不日不夜的敲打熔鑄了,只待日月交輝,七星聯珠,或日月食,或久旱久雨之後,或地震異變之時,或天下同歡之日,總之種種天地丕變之時,才戮力而為。果然打出“開竅”靈物的機率大增。而且由天時正邪,人心喜怒不同,所造就的神兵氣機各有不同。有偏陽剛,有偏陰柔,有的中正和平,有的速疾辛辣,竟似各有性格一樣。至學打鐵三年竟,李尋歡得此靈物九枚。只是諸器或刀或劍,雖成氣脈,卻靈氣微弱,與凡兵無大分別。李尋歡也試過以自身真氣貫注入內,卻似乎水過鴨背,竹籃打水,神兵內靈氣並無增厚之象。反倒累得自己內力大損,要靜養調息十天半月方始恢復過來。李尋歡猜想要尋一天地靈氣濃郁之處,令此神兵自函自養自長方可。遂興起漫遊天下之心。與張平一商量。張平年少好動,久鬱幽谷,雖然功力大漲,畢竟也有些厭倦了,自然是大喜過望。於是李尋歡將三年來所打鐵器,盡慨贈谷中諸人。將九把神兵之一長劍,賜名出雲,授與弟子張平。張平得此神兵,更形湧躍。於是選日出谷,遺信告知孫小紅,又向江湖出發。
從此漫遊江湖有年,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路行俠仗義,扶危濟困,自不待言。如遇盤川短缺,師徒兩人便以打鐵、磨刀、修補炊具農器為生。遇到林密富礦無主之地,更是起爐鑄鐵,大幹一場。李尋歡與張平兩人於此道已神乎其技,所造鐵器,犀利好用。不輕造兵器。不造而已,一造便是削鐵如泥的寶刀利刃,而且擇主而賈,非正直善良之輩,休想取得。而且價錢不菲,足夠兩人度支有餘。於打造凡鐵之餘,繼續打造“開竅”之器。一二年間,又得此物九枚。而江湖上亦傳遍此打鐵師徒二人事蹟。說是此兩人行蹤不定,大江南北,雪嶺沙漠大海無處不見。每於良善遇難呼天之際,兇徒狂囂作孽之時,兩師徒一出現,必定正義吐氣揚眉,邪惡黯然消退。而且相傳師父從未出手,徒弟使一長劍,劍氣縱橫,能摧林破石,武林罕有敵手。於是師徒出沒之處,宵小盡皆隱遁。江湖上紛紛猜測,卻不知此二人來歷淵源如何,只相傳得如唐人傳奇中的磨鏡人、聶隱娘夫婦那樣的劍仙一樣。只有川西雙泉湖谷族長孫小紅,只要一聞此二人訊息,便且喜且愁,向蒼天祈求他們吉人天相,所願得償,並早日天涯歸來。
四、天台山上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微風吹幽松,近聽聲逾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讀黃老。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寒山詩)
故林又嶄新,剡源溪上人。天姥峽關嶺,通同次海津。灣深曲島間,淼淼水云云。借問松禪客,日輪何處暾?(拾得詩)
天台山是浙東名山,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頂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