贓事件而言,鄭知慶的處罰的確有點吹毛求疵,小題大作。但以他目前的言行處理來看,鄭知慶的一番訓導卻無不是恰好敲在鼓點上,切中要害。來到這個世界,他始終以一個大人的心態不屑於和這幫孩子們一起玩耍,甚至心裡有還一絲輕慢,這是鄭知慶在點醒他將來的人生之路應該怎麼走。他再次高聲說道:“君鴻謹記先生教誨,君鴻認罰。”
鄭知慶點了點頭,眼中激賞的只目光一閃而過,手中的戒尺卻已經豪不留情的抽打了下來。不同於鄭經捱打時的鬼哭狼嚎,宋君鴻咬著小牙,默默的感受著那戒尺抽打在手上的錐心疼痛感。
三十年後,當宋君鴻開始被人稱作大宋中興名臣、曠代乾材時,他卻磨擦著手中一柄老舊的戒尺,在書房裡對一干門客幕僚幽幽地說:“其實,我平生所有的成就,都是從這一杆戒尺開始的。”而此時,鄭知慶早已逝去多年,墳前的松柏也高可參天了。
x第一卷完x
………【第一卷卷末語】………
至此,第一卷《垂髫稚子心》就算結束了。此前有人曾對我說:你幹嘛要從小孩子開始寫起,多累呀!我也說,是呀。但我想人們真想融入一個他就算讀一萬卷書也遠稱不上熟悉的古代,就必須要從頭去感知這個時代,必須要在長期的歲月中積累起對這個的點點滴滴的牽掛和力量。而並非是你隨意遞給一個人金戈鐵馬,他就一定可以去建功立業了。即使是英雄,他也應該先需要一個鐵鑄的搖藍!任何的成功都是不易的,正如任何的汗水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在這第一卷裡,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小主人公平凡而又浸滿不同憂喜的成長歲月,瞭解到他生長的環境。這些都是滋育他將來那顆充滿悲憫和堅鐵般心靈的重要養料。也是他一生中最簡單和最歡快的歲月,因為日後當他終於如雄鷹一樣扇動翅膀,高飛入雲時,他才會知道外面的天空是多麼的廣闊,風雲激盪!接下來,讓我們準備好,一起和主人公在初次飛翔時出那嘹亮穿雲的長唳吧。
敬請期待《回頭萬里》之第二卷《青衫少年行》!
………【第一節 貢舉】………
紹熙三年,仲夏。(本書轉載網。)在長江以南的江寧府潞縣,有座古老的學堂,在林蔭掩映下分外清幽。
時近晌午,一個約十六歲的少年開啟學堂的大門,笑看著屋裡的孩子們揹著書包奔湧而出,在回家的路上互相追逐打鬧而去,整個學堂很快顯得空靜下來,始才抬步走了進去,拿起放在門邊的條帚和水盆,開始打掃起來。
“君鴻,你怎麼又來了?”一個走路略有些頗腿的老者還留在屋中,咳嗽了兩聲,沙啞著嗓子問道:“不是已經通知過你們這些參加貢舉考試的人可以休假一個月嗎?這算來也才過了僅僅半個月而已。”
在中國古代,國家為收羅人才而出臺有各種的選拔方式。漢晉以前,以九品中正制的世家承襲為主,而隋唐以後,科舉又打破了門閥籠斷,為寒門士子們提供了一條晉身之階,只要能肯讀書,能金榜提名,自不愁沒有出頭之日。鄭氏學堂的建立,也是想借此為族中多培育出一些透過科舉進入廟堂,再反過來進一步壯大宗族的子弟的舉措。宋太祖立國之初,即責令各州府定期向朝廷貢舉人才應禮部會試,而州府在決定向朝庭貢舉的人才時,則是沿用唐代後期之法,即在州一級先進行選拔考試。其中凡應舉選拔考試,以爭取舉薦的,都稱為秀才。而透過考試的,則可稱為舉人,才有資格解送州府和京城參加禮部主持的更高一級的會試與殿試。而各地州郡獲得的應試名單多來自於鄉紳和名士所舉薦,所以各地的鄉紳和名士自己的親屬或得意往往輕易即獲得了參加考試的資格,而貧寒家戶的子弟卻往往需四處請拖,備好名刺、得意文章久久苦侯於各鄉紳、名流之府門外,只為得一紙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