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儒家真傳。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來自易經的德道。
9。提出“以同而異”、“文明嘉匯”和“殊途同歸”是《易經》現代化、國際化的理論基石。
10。指出“損益論”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中華文明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11。以“物不可以終盡剝”理論,澄清《易經》不是所謂的“變色龍”的學問。強調易用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
12。提出性善論是人道、法治的基礎。世界人文的原點在古老的中國。
13。指出老子的“三生萬物”理論與孔子的“太極理論”同出於易。老子尚柔,受《坤乾(歸藏)》影響大,其“三”是指三才。“三生萬物”就是三才生萬物。揚雄的《太玄》只不過是對老子“三生萬物”思想的發闡完善而已;孔子尚剛,受《周易》影響大。孔子認為是“太極生兩儀”,“兩儀”、“四象”生萬物,即老陰、少陰、老陽、少陽相互運動化生萬物,遵循“七上八下”、由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想知道《神探貝斯特》更多精彩動態嗎?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選擇新增朋友中新增公眾號,搜尋“wang”,關注公眾號,再也不會錯過每次更新!)(未完待續)
521 五經 5
14。認為太極圖中陰陽魚和魚眼所代表的是現代數學集合概念。它反映的是先賢關於“德性論五行(仁、義、禮、智、聖)”之間的交集關係。所謂“聖”應該是指智者高超的、會通天人之道、開物成務的本事,並在來知德太極圖基礎上創造了“中華神聖圖”。
15。認為中西差異主要在於:國人重視“方以類聚”的集體主義,西方強調個人主義;國人尚雜、多包容,西方人多排斥;國人尚德道,西方人主霸道。所謂“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不發達”責任不在孔子,而主要在於“元素論五行”學說的泛濫和“獨尊儒術”及後世推行的只重道統的科舉制度,等等。正可謂《勤苦問易為天道,直思無礙童子心》。
書籍性質摺疊
《周易》,簡稱《易》,亦稱《易經》。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之一。儒家尊為之首。玄學、道教奉為三玄之一對其性質,認識不一,主要有以下觀點:
(1)卜筮書。《周易。繫辭上》具體介紹大衍之數的卜筮法,卦爻辭中有大量的吉凶佔語,史書認為《易經》之所以免遭秦火,正因其為卜筮書。宋朱熹《周易本義》主此觀點,近人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高亨《周易古經今注》、李鏡池《周易探源》等亦持此說。
易經(2)哲學書。莊子認為“《易》以通陰陽。”陰陽問題是中國哲學基本問題。近代有學者認為《周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哲學著作。
(3)歷史書。講述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章太炎《易論》)“乾坤兩卦是緒論。阮濟、未濟是餘論,自屯卦至離卦,為草味時代至殷末之史,自鹹卦至小過卦為周初文、武、成時代之史。”(胡樸安《周易古史觀》),另有學者或以為《周易》為商周之史。或以為是奴婢起義史,或以為是用諧音隱文體和卜筮外形寫成的一都特殊史書。
尚有他說。所據不一。一般認為《周易》經文為占筮書,但其內容涉及歷史、社會、制度,範圍極廣。且蘊涵一定哲理。而《周易》傳文則是哲學著作。故《周易》含有卜筮、哲學、歷史、科學等多種成分。《周易》的主要特點是以八卦、六十四卦、象數為模型、以占筮為形式,模擬演繹、預測宇宙萬物的起源、結構、運動變化的規律。其卦爻象符號系統和卦爻辭文字系統互相診透補充。構成“任何數目都可以套進去”的“宇宙代數學”。(馮友蘭《中國周易學術討論會代祝詞》)雖帶有神秘的占卜色彩。但蘊含較深刻的理論思想和樸素的辯證觀念。書中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