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醉、手術後,出現了區域性的消化道反應甚至潰瘍,使得消化道內的細菌入血。”
“雖然這些細菌不能導致正常的組織感染,但是在創面處,還是很有可能繼發感染的。若不把這個源頭控制好的話,我們只是治療,就只是在治療症狀,後續可能還會再發感染。”
“患者本來沒有消化道相關的症狀,我們倒是不好去查消化道方面的病因。”
“但有一點,患者之前在州醫院的時候,白蛋白有降低,證明他的消化或者吸收功能欠佳過一段時間,我們可以往這方面去懷疑,必要時,可以請內科會診,寫一個會診意見……”
消化系統方面的問題,多是內科相關,要用護胃藥或者是質子泵阻滯劑或者胃腸道黏膜保護劑等,也是需要內科醫生會診的意見的。
“好的,雲哥!”向友德一一記錄下來。
查房到此,也就結束了。
“等下友德你換藥的時候,記得帶一支慶大黴素啊,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查一下慶大黴素的抗菌譜,以及針對不同細菌的抗菌機制,這會更加幫助你理解為什麼是慶大黴素,而不是四環素或者其他。”
“另外,再問一下,這個患者的感染的誘因和直接病因,是什麼?”方雲再一次把問題回到了這裡。
,!
他說了這麼多,如果不幫著幾個年輕人梳理一下,可能他們就會又左耳進,右耳出了。
“誘因是麻醉和手術的應激反應,導致區域性的免疫力下降,還有消化道區域性的應激性潰瘍?直接病因就是消化道內的病菌移居到免疫力下降的區域性定居後,大量繁殖,導致感染。”彭青松的理論會比其他兩人更好些。
“差不多了。”方雲點頭。
“所以在感染的治療方面,我們除了要阻斷感染源,解除直接病因外,我們還要考慮到誘因能否解除,他這個誘因能不能解除?”
三人都搖頭。
已經做過了手術,麻醉也都打了,該怎麼解除?
“他的誘因,是一過性,既定的誘因,並非是持續性的誘因。所以不必處理,但是如果是其他方面,比如說抓撓、過敏、或者是習慣性地抽菸等類似的,持續性的誘因,那麼就需要透過口頭教育作干預,解除誘因……”
“而如果是用藥的抗生素藥不對症的話,那麼誘因就是藥不對症,需要作應對的處理就是找對敏感的抗生素等,這也是一種解除誘因。”
“在用藥的時候,對症處理,找到病因並進行處理,針對誘因進行相應的措施,就是比較重要的用藥思路,這都是我自己總結的或者是從其他老師那裡聽來的,你們最好要知道這一整體思路……”
時間如水。
方雲值班的時候,繼續清閒。
不過,等到翌日,陳勝武主任以及董雲山主治二人回到病房時,發現科室裡的兩個新病人,都已經被管理得井井有條時,兩人的神色也是微變,頗有一種自己是多餘人的錯覺……
:()我在醫院掛機升級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