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馬頭城西南十五里,乃是連線曲陽之路上要道,有一亭,因旁邊有一片濃郁的竹林,人稱之為竹亭。
日中時,魯肅和雷緒所領人馬,方至竹亭,就看到連綿人馬於側等候,為首男子,器宇軒昂,持佩劍,頭戴高冠,氣勢無二,可不正是吳侯孫策?
魯肅同雷緒臨前,方下馬,孫策就主動迎上前去,當先握住魯肅雙手,嘆道:“淮南之勝勢,多賴子敬之謀也!若無子敬,何以安哉?子敬乃國士也!”
《左傳·成公十六年》載:苗賁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
而春秋戰國之內,能被稱作“國士”者,有魯仲連!
漢太史令司馬遷所著《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載:魯仲連者,齊人也。好奇偉俶儻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
便是李唐時期,謫仙人李白,更有寫十多首詩,來表贊對魯仲連的敬仰。
孫策這番感慨,乃是發自內心,而一句“國士”,將其比作“客遊趙國、智退秦軍”的魯仲連,足以讓魯肅感懷肺腑,便覺自入淮南,兩旬多的時間裡,所有作為,都有種值得之感覺。
“君侯謬讚,肅能入淮南,而請雷君、陳君等,共謀大事,為天下蒼生計,誠因君侯所慮之深也!”
魯肅年紀也只是比孫策大幾歲,正是壯年之時,道此言時,不覺有淚光閃爍。
問世間,常有千里馬,但少伯樂,而今來看,吳侯於之重用,才有今日之功,可以言,吳侯乃是他魯肅之伯樂也!
旁邊的雷緒,梅乾等同行而來的袁術舊部將領,見此場景,相視一眼,不僅為孫策的氣魄所攝,更感受到了孫策於人才之敬重。至於揚州盛傳,江東小霸王不尊重士人之謠言,不攻自破。
能安定江東,安定揚州者,恐怕也只有江東小霸王孫策才能做到!
許天命如此!
同魯肅短暫交談,孫策並沒有冷落其他幾人。
他首先來到了長相看去高大的雷緒面前,之前淮南來信裡,於雷緒等人容貌,都有介紹,故雖是初見,但孫策第一眼就認了出來,面帶笑容道:“雷君明事理,通曉大義,又善治兵事,我在江東時,就有聞雷君大名!今江東能有雷君,共同匡扶天下,乃是我孫策之幸,江東之幸,亦是天下之幸哉!”
孫策一言,就將雷緒歸附的意義,放在了蒼生上,尋常將領聽去,早就激動萬分,俯首下拜。
但雷緒到底老成一些,為孫策誇讚,其躬身抱拳道:“雷某等,曉通君侯大名,亦知君侯為天下而動,故願隨君侯安定地方,而使黔首百姓少疾苦……”
雷緒順著孫策的話道言,他因出身,於窮苦人生活最是熟悉,此間一言,也是發自內心。而當年曹操徐州所殺,泗水為之不流,更讓同為親歷者的雷緒心中難寧,所以一直不願意全心歸附於曹營。
孫策兩手將雷緒扶起,道:“雷君有勇武,更有仁慈忠義,《老子》言‘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今漢天子為曹操囚禁於許都,正是有雷君這般仁義之士,天下才有未來和希望!”
雷緒之後,梅乾,外有同來的陳蘭長子陳銳等所有投效將領,藉助此機,孫策全都一一慰問之。
他沒有高高在上,更多給人一種親近和禮遇之感。
但沒有任何一個人,敢小瞧那個英武身姿!
吳侯孫策,少年揚名,與名士周瑜等人為友,名動江淮,百姓喚作“孫郎”。尚不及弱冠,東渡大江,五載而定揚州大部,一統江東,創立基業。因其性情為人,投效者趨之若鶩……
自北上,征討陳登以來,全戰全勝,不過月許就已抵達淮水中部,且將同曹軍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