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陽遷居長安。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孔安國為侍中。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歲,開始外出遊歷,回長安後,為漢武帝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36歲。漢武帝封禪泰山,司馬談病死洛陽。司馬遷到泰山參加封禪。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歲,正式做太史令,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歲,《太初曆》完成,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47歲,漢武帝攻打匈奴,騎都尉李陵投降。司馬遷為其辯護,下獄,遭宮刑。(《史記》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獄的時間中完成的)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50歲,漢武帝改元大赦。司馬遷出獄後當了中書令。
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55歲,完成了《史記》。
主要特色摺疊編輯本段
精妙的敘事藝術摺疊
1。五體會通。綜合前代史書中各種體例,創立了紀傳體的通史。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形成從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2。人物編排名實兼顧,以類相從。《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絡。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
3。追根求源,詳因略果。
4。條理清晰。
精彩的人物刻畫摺疊
1。平民入傳。
2。個性鮮明。
3。多維透視。
4。旁現側出。旁現側出法。又稱為“互現法”,即在一片傳記中著重表現他的主要特徵,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徵則放在別人的傳記中顯示。如《高祖本紀》中主要寫劉邦帶有奇異色彩的發跡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對他的弱點則沒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傳記中卻使人看到劉邦形象的另外一些側面。
悲壯的風格特徵摺疊
1。宏廓畫面和深邃意蘊。
2。濃郁的悲劇氣氛。
3。強烈的傳奇色彩。
成書過程摺疊編輯本段
纂修動機摺疊
一、秉承先父遺志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為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
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亦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繼承《春秋》精神
司馬遷為了繼承孔子編撰《春秋》的思想。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