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為放牧,再引申為治理。
這裡一個“牧”字,就道出了統治者立場對待老百姓的本質態度——老百姓在他們眼裡其實就是牛羊一般,他們治理老百姓,就跟放牧牛羊一樣。
有些人動輒說大周是禮儀之邦,如今我卻有著禮壞樂崩禮樂不存云云,殊不知,禮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尊卑有別,貴賤分明”,如果真要遵循這樣的禮,那你是尊還是卑?你是貴還是賤?
長幼和尊卑掛上關係起源於父系氏族時期,在宗法制確立之後進入鼎盛時期。
根據宗法制,家族內部的嫡庶之別與國家機器等級關係聯絡起來,嫡長為尊,庶子為賤,進而確立嫡長的絕對權威,進而確立統治秩序。
這就是長幼有序,尊卑有別。
但現在我們知道,這種搞等級分別的觀念早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桶。如今社會,不應該有尊卑之別,但長幼之間的基本倫理,是應該講究的。
“我們應該明白,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君主要愛民,沒有人民就沒有君主,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愛惜人民,人民就會推翻他。”
楊晨的一席話,令伏道客當場就覺得,冷汗淋漓。
因為楊晨每一句話,都太有道理了。
“我們不應該尊卑有別,長幼有序,應該有長少,無尊卑;有族屬,無君長。”
“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思是在人倫中的雙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規矩”。
為臣的,要忠於職守,為君的,要以禮給他們相應的待遇;為父的,要慈祥,為子的,要孝順;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為友的,要講信義。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的進步,應當吸取優良而拋棄不好的傳統。
而對於“有長少,無尊卑”,我的理解如下:長少,指的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係,長輩與晚輩之間,要存在一定的禮貌,比如說,我們的稱呼,對父母、師長要有尊敬之心,在語言上要表現出恭敬之意,但是呢,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是沒有說長輩比晚輩要高尚。
有一句說:長輩永遠沒有錯誤,晚輩才有錯誤,這句話是受代三綱五常約束,其實人哪能不犯錯誤?
因為以前的人重尊卑,而不重道理,所以才會有產生無論在哪方面,都要遵守尊卑這樣一種現象。
而今我們比較提倡的是一種禮貌上的尊卑,人格上的平等。
即有長少,無尊卑,是在禮貌上的有長幼之分,而人格上,無尊卑。
楊晨這幾句話說完之後,伏道客覺得自己有些崩潰了,很明顯,當世聖賢楊晨,非常的瞭解自己提出的一些思想,而針對自己的思想,提出了一針見血的批評,待楊師的這些話,傳之四方之後,自己的名聲,也會隨之臭大街。
伏道客臉色蒼白,再也不敢繼續待著,灰溜溜的,轉身離去。
待伏道客離開後,“我曾經寫過一些文章,是為君治國的道理,不知道寫的如何,還請大家斧正。”
第575章:十思疏
陳夫子、陸先生、王夫之聞言,自己的師父要揮毫潑墨,立即神情激動,親自取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筆墨紙硯,都是珍品,得之後,陳夫子鮮有示眾。
今日自己的師父當世聖賢楊晨,要在這裡揮毫潑墨,陳夫子立即毫不猶豫的把自己的珍品拿了出來,他知道,自己的師父寫出來的文章,都是傳世經典。
若是自己的珍藏,能夠讓師父用了,對陳夫子而言,也是莫大的榮耀。
很快陳夫子把自己的珍藏拿了出來,楊晨高座,取了筆,心中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