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頁)

瞍常自以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瞍只記得舜是我提孩長的,今何不曾豫悅我……舜只思父孩提我時如何愛我,今日不愛只是我不能盡孝,日思所以不能盡孝所以愈能孝。”《傳習錄》下。老子有言:“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聖人不私自積藏,而是儘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儘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這是一種最偉大的愛的表現。

可見我們的古人是很懂得這個道理的,所以早有“至善本無善”,“無善而至善”之說。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又說“大道廢有仁義”。蘇子由注說:“大道之隆也,仁義行於其中而民不知。”《老子翼》。荀子也有“其善者偽也”之論。行善而知其善,且以善名之,這是有意為善,有意為善就是“偽”了。老子又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天地生萬物,聖人養百姓”,並非“有心於物,有心於人”,而是出於自然本性,完全是無意識的。“雖未嘗仁之,而仁亦大矣。”同②。《莊子》進一步發揮老子的思想,提出“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並反覆申述。

“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

“(jī飢)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大宗師》。

“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功跡廣被天下卻像和自己不相干,即不歸功於自己。)

“聖人幷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徐無鬼》。(聖人包容天地,澤及天下,而人民不知他是誰,有心求取偉大倒不足以成為偉大,何況是修德呢。) 。。

10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3)

“生而美者,人與之鑑,不告則不知其美於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可喜也終無已,人之好之亦無已,性也。聖人之愛人也,人與之名,不告則不知其愛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愛人也終無已,人之安之亦無已,性也。”《則陽》。(生來美的,人給他鏡子,如果人不相告便不知道比別人美。像是知道,又像是不知道,像是有所聞,又像是無所聞,他的欣喜是無止境的,人的喜好他也無止境,這是出於本性。聖人的愛人,是人們對他的稱道,如果不相告便不知道他是愛人。像是知道,又像是不知道,像是有所聞,又像是無所聞,他的愛人是無止境的,人之安於他也無止境,這是出於本性。)永遠無止境地愛人而自己卻如生而美者不知道自己很美一樣,不知道自己在愛人,而仍無止境地愛人,這才是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孟子說“由仁義行,非行仁義”,行的是仁義卻不覺得、不認為自己在行仁義,這才是真正的仁義。總之,以上所說就是大愛不愛、大仁不仁,或不仁之至乃大仁之至,如此說來,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被批判了多年的話,也可以重新理解了。“由之”是非自覺的,“知之”是自覺的,真情至性是非自覺的,一旦自覺就不是真情至性了。孔子的這句話包含著深刻的道德體驗和審美體驗。從教育觀點看,更是至理名言。教育者不應以教育者自居,自覺到自己是在教育人,致使被教育者覺得是在受教育,因而傷害了被教育者的自尊。這樣的教育一開始就失敗了。教育者應出以愛心,以平等態度對人,不帶有明確的教育者的自我意識,這樣,被教育者才不會覺得是在受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其實質是對人的愛——這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精義。

行文至此,我們有必要徵引西方一些學問家們對這個問題的論述了。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偉大的人物並不知道他的偉大……他之所以做了他所做的事,因為他非做不可。”《愛默生集》三聯書店199

最新小說: nba最強球星詹姆斯哈登 夏日狂響曲 開局零幸運值?別慌我有任意門 雙城之戰:第九議員 校花別撩我,我只想打籃球! 網遊之獨步逍遙 絕世唐門之力挽狂瀾 玩三國志戰略版,分幣不充 神話再臨:我獲得了燭龍血脈 都重生了,還讓我從頭開始 一天不打仗朕就渾身難受 NBA:穿越神醫變教練帶飛姚明 鬥羅:日月雨浩,不做唐三女婿 學生議事錄 讓你當王者陪玩,竟把校花泡了? 縱橫率土從獲得神豪系統開始 網遊之劍界 鬥羅之霍雨浩知道了劇情 木葉:來自宇智波的靈魂之王 鬼滅:開局抽到了流刃若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