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偌大的大明帝國,終歸還是需要士紳階層參與管理的,
於是自明太祖晚年,科舉又被重啟,且步入正軌,士紳階層又再次重新崛起。
經過將近百年的發展,
此時計程車紳階層,在底層與地方官達成默契,結成牢不可破的利益聯盟。
底層士紳,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及一技之長,
尤其是在明朝文盲橫行時代對文字的壟斷,
逐漸承擔起了至少5類不同職責,包括:
調節農民之間的法律糾紛;
監督地方學堂與書院;
監督水利工程;
招募和訓練地方民兵以及包攬農民稅收,上交衙門屬員。
隨著官僚、士紳集團勢力的鞏固,
官僚、士紳集團強大到甚至可以威脅皇權,
典型如,正統年間的“內閣三楊”一度完全壓制皇權。
除此之外,官僚士紳集團還催生了地方書院議政之風,
不僅開啟了朋黨之爭,更掌握了社會輿論,奪取所謂的“道統”,
即官僚、士紳對儒學的解釋權,皇權受到了巨大威脅。
雖然經過土木堡之變和南方之亂後,
此時的官僚、士紳勢力,大大減弱,
但卻依舊牢牢的掌握了地方上得話語權和統治權。
官僚、士紳階層,依然是大明朝地方上的主要統治力量,是大明朝的根基。
而要想徹底根除地方上計程車紳階層,
就必須改變土地所有制的性質,
但顯示,這並不現實,
也不可能現實,
因為朱祁鏞,本人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他可以降低對天下農戶的壓榨,但要交出手中所有的土地,變相的就是交出皇帝之位,
顯示絕不可能。
朱祁鏞,他自己都做不到,又如何徹底推廣“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之國策呢?
可以讓手下官紳,降低對名下佃戶的壓榨,
也可以透過別的渠道,如增加商業稅和礦稅,來變現的實現對官僚階層的收稅,
但要徹底實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這一國策,
不僅是對全天下官紳、士紳兩大階層,面子的打擊,更是對其根本利益——土地的打擊。
一旦真如此實行,可以想象,
天順帝朱祁鏞,活不過十年,必將死於非命,
等其死後,這項國策也必定不會長久,
清朝雍正帝,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想清楚後,
朱祁鏞苦笑的搖搖頭,
自己終究只是一個凡人,不是偉人啊!
雖然自己不能對佔統治階層的官僚動手,因為自己就是官僚的一員,
但卻能對沒有官職在身的地方上得士紳階層動手,
因為官僚、士紳階層,是可以進一步細分的,
想清楚後,朱祁鏞對張琦說道
“張琦,你起來吧,
一會到軍機處,傳朕旨意,
‘官員不當差不納糧’這項太祖欽定的國策,本朝將一如繼往的堅定執行,且後世子孫也不得變更。
但此項國策,也僅僅限於對國家有貢獻的當官的官僚階層,
至於那些沒有官職在身的地方紳士階層,
不管是地方上秀才老爺還是舉人老爺,
只要全家沒有當官的,且還是正七品知縣以上官職的,
該給朕交稅當差的,一份錢也少不了,一個子也不能少。
不然,必大軍開到,全族剿殺,一個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