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後來遷到一所小學裡,沈這樣描述這處住所:“地面約半年生長綠毛白毛半寸。炎夏氣溫及四十五度。雨時上漏下浸,幸得塑膠發明較早,於是帳頂桌面和箱子上,全用塑膠蓋上,打著雨傘,在房中走動。地下一次舀水四十五大盆後,地面還可以養青蛙,朋友為我搬來約七八十塊磚,搭成一條行人道,居然可以自由從床邊到桌前,另一端可達門外……”小學校的路對面有一個分配棺材的機關,沈從文十年後風趣地說:“萬一突然死去,領個棺木倒也方便。”
沈從文甚為節儉,總是穿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藍布長衫,解放後常穿藍卡其布或滌卡的幹部服,黑燈芯絨的“懶漢鞋”。在昆明時,汪曾祺去看望他,到吃飯點總到對面米線鋪吃一碗一角三分錢的米線。有時加一個西紅柿,打一個雞蛋,不超過兩角五分。住在小羊宜賓衚衕時,常吃的不外是炒四川的菜頭,炒茨菇。沈從文愛吃茨菇,說:“這個好,比土豆‘格’高。”
黃永玉回憶:“幾十年來,他(沈從文)從未主動上館子吃過一頓飯——徐志摩、陸小曼結婚時算一次,郁達夫請他吃過一次什麼飯算一次,另一次是他自己結婚。我沒有聽過這方面再多的回憶。那些日子距今,實際上已有半個世紀。”
【從文】
沈從文15歲入伍,看盡世間黑暗。1922年,他來到北京。這個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的小學畢業生,立志用手中的一枝筆打出一個天下。他說:“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過的痕跡寫到紙上。”
去保靖入伍的途中,沈從文聽大哥一位曾姓老友(《湘行散記》中帶水獺皮帽子大老闆的原型)說起他過往的種種故事。曾只有二十五歲,卻賞玩過四十名左右的年青黃花女。沈從文回憶:“從他口中說出的每個女子,皆彷彿各有一分不同的個性,他卻只用幾句最得體最風趣的言語描出。我到後來寫過許多小說,描寫到某種不為人所齒及的年青女子的輪廓,……就多數得力於這個朋友的敘述。”
沈從文被稱為“多產作家”,但是他寫東西並不快,從來不是一揮而就。他年輕時日以繼夜地寫,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來不易止住,很是嚇人。有時他夜間寫作,竟致暈倒,伏在自己的一灘鼻血裡,第二天才被人發現。但奇怪的是,他連續感冒幾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
文章寫就後,沈從文仍要一改再改。其原稿的天頭地腳頁邊,佈滿修改的字跡,這裡牽出一條線,那裡牽出一條線,蜘蛛網似的。他看到自己的文章,總要修改,作品發表了,改;成書了,改。有時改了多次,反而不如原來的,以至於夫人張兆和後來不許他再修改了。沈從文所有作品中寫得最快、最順暢、改動最少的,只有《從文自傳》一本書,只用了三個星期,一氣呵成。
抗戰時期,由於沈從文的某些作品已經絕版,上海開明書店準備重印沈的全部小說,沈陸續將修訂稿寄去,但一部分稿子中途遺失。沈嘆著氣告訴巴金,丟失的稿子偏偏是描寫社會疾苦的那部分小說,出版的幾冊卻都是關於男女事情的,“這樣別人更不瞭解我了”。
研究者評論說,沈從文的小說平靜而哀怨,美麗中透著悠長的感傷。他寫湘西的鄉下人,鍾情於未被都市汙染的人們,但又對現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厭倦的情感。由於其獨特的創作風格,沈從文在中國文壇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
80年代,黃苗子告訴沈從文,在國外,有一位研究沈文藝作品的學者獲得了博士學位。沈聽罷羞澀地笑了笑,大拇指按著小指伸出手來,輕聲地更正說:“三位了。”
【教學】
沈從文對徐志摩談及自己想到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劉海粟學繪畫,徐對他說:“還念什麼書,去教書吧。”然後介紹他到胡適任校長的中國公學任教。自此,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