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信中談此事時,說:“我以拒不批孔,政治上受到孤立。但我的態度是獨立思考和表裡如一,無所畏懼,一切聽其自然。”
因梁漱溟只批林不批孔,政協學習組立即開始批判梁漱溟。從1974年2月到9月,先後6個月地分小組批判,然後是兩個月的批判大會。他每會必到,認真聆聽。他泰然處之,會議的間歇居然還打太極拳。到了九月底,政協開了一次總結性的批梁大會。當支援人詢問梁漱溟有何感想時,他卻一字一句地回答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勒令梁作解釋。梁說:“‘匹夫’就是獨人一個,無權無勢。他的最後一著只是堅信他自己的‘志’。什麼都可以奪掉他的,但這個‘志’沒法奪掉,就是把他這個人消滅掉,也無法奪掉!”
1976年,“四人幫”垮臺,在“兩個凡是”籠罩的氣氛中,梁漱溟在政協會議上一針見血地說:“文革”搞糟了,“文革”的禍因是治國不靠法治而靠人治。此時,真理標準大討論還沒有開始,梁漱溟的話可謂先聲奪人。
1979年初,全國第五屆政協會議在北京召開,鄧小平當選全國政協主席,梁漱溟當選為政協常委。升了“官”的梁漱溟在這次會議上再次向“文革”開了火,時年他已85歲。當時,儘管一批老幹部在私下場合對“文革”已經開始否定,對“兩個凡是”也表示了不同意見,但公開講話否定“文革”的還沒有,梁漱溟是第一個。
1985年12月4日,北大為馮友蘭先生舉辦九十壽辰慶祝會。此前一天,馮家設私宴慶祝。籌辦中,馮友蘭提出邀梁漱溟先生參加,梁稱天冷不能出門。數日後,馮友蘭卻意外地收到了梁漱溟的一封簡訊,其大意是“北大舊人現惟我二人存矣,應當會晤,只因足下曾諂媚江青,故我不願來參加壽宴。如到我處來談,則當以禮相待。”馮友蘭先生卻說:“這樣直言,很難得的。”後來,梁、馮有了一次會晤。馮友蘭的女兒宗璞回憶,這次面晤談了四個話題:佛學、青年時代、晚年生活和“諂媚江青”問題。當馮氏父女起身告辭時,梁先生突然問道:“你母親可好?”宗璞回答:“母親已於1977年10月去世。當時大家都在‘四人幫’倒臺的歡樂中,而我母親因父親被批判,醫療草率,心情惡劣,是在萬般牽掛中去世的。”兩位歷經滄桑的老人執手相對唏噓……
【婚戀】
梁漱溟一直傾慕佛家出世思想,長年吃齋茹素,年近三十仍不娶妻。梁父屢屢催逼,梁漱溟一口拒絕毫無商量餘地。
1918年11月9日,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在一個清新寧靜的早晨穿戴整齊、帶著對世道的無奈跳進了北京的淨業湖(即今積水潭)。父親的自殺,極大地刺激了決心從佛以求避世的梁漱溟。加上曾路過湖南時看到軍閥燒殺擄掠、荼毒生靈的悲慘現狀,梁漱溟在北京發出了“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慷慨之嘆,並於1921年5月,宣佈要獻身於儒學,走進世俗的生活裡。於是便有了梁漱溟的第一次婚姻。不過,梁漱溟認為,對他來說,尋求婚姻之樂乃是出於一種嚴格的道德責任。梁漱溟在給友人的信中說,他之娶妻實出於好德而非好色。
有一次梁漱溟與朋友伍伯庸談及此事,伍伯庸問他的擇妻條件,梁漱溟說:“在年齡上、容貌上、家世上全不計較,但願得一寬和仁厚之人。不過,單是寬仁而缺乏超俗的意趣,似乎亦難與我為偶;所以寬仁超俗而有魄力者,是我所求。這自然不容易得,如果有天資大略近乎這樣的,就是不識字亦沒關係。”
伍伯庸不禁面露喜色:“當真能夠這樣,那我現在就可以給你介紹一個可意的。”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