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數典忘祖,並和胡秋原一起猜測李敖的幕後人物是殷海光,認為殷海光的學術背景十分可疑,由此引起李敖更強烈的反擊。陳鵬仁在1963年1月25日出版的《政治評論》上發表《為胡秋原、鄭學稼先生說兩句話》,就《文星》雜誌對鄭學稼的攻擊作出辯解。《文星》在眾多臺灣雜誌中是以“不按牌理出牌”聞名的,它為50年代封閉的臺灣社會開啟了一面窗戶,讓歐風美雨吹進來。鄭學稼看不慣該刊的自由主義色彩,尤其不能容忍李敖對他政治上的揭老底,故他站在衛道士的立場上反對李敖以西化和新知識來震撼中國傳統思想、生活和文學藝術,這在客觀上為臺灣當局保守的政治策略和社會上瀰漫的復古氣氛護航,同時阻礙了文學文藝走向現代化。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鄭學稼(3)
鄭學稼的一生以“捨本逐末”而尋找到另一條治學之路。他的本行《養雞學》還有《養豬學》已成了狗不理的學問,早已失傳,可他研究日本史、蘇聯史、第三國際史及為文化名人作傳自成一家。雖然現在還沒有人給他寫評傳,但他對自己的成長史也有交代。1965年8月,他由徵信新聞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學徒生活》,詳細記述了他在1925年至1965年從讀大學到工作的經歷,後面還列出他從1931年至1982年的著作年表。他還有一本《我的學徒生活續集》,涵蓋他從1965年至1985年間的生活歷程。這是研究鄭學稼乃至中國文化思想鬥爭史的重要資料。此外,他還十分關注大陸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理論與政策的重大轉變。
自從與陳獨秀交往起,鄭學稼對蘇聯問題的興趣就一直有增無減。除了在軍情單位教聯*史及社會主義運動史外,還研究蘇*內鬥爭,探討蘇聯文藝界的派系之爭。1963年8月,鄭學稼出版了《十年來蘇俄文藝論爭》(新亞社代售)。此書論述斯大林去世後1953年至1962年蘇聯文藝界的派別消長情況,即斯大林遺留下來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潮與批判僵化思想、要求創作自由的“修正主義派”展開鬥爭的來龍去脈。作者認為,赫魯曉夫雖然支援過修正主義思潮,但他反教條主義不徹底,在本質上仍未擺脫斯大林文藝政策執行者的形象。所不同的是斯大林的做法簡單粗暴,而赫魯曉夫懂得剛中有柔的道理。此書提供的某些資料,對人們認識蘇聯文藝解凍後的發展變化不無參考價值。
鄭學稼幾乎是一部寫書“機器”。直至去世前,病床上還放著託姜新立從美國買回來的研究盧卡奇的著作。他在晚年完成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是1989年3月由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兩卷本《陳獨秀傳》。還在抗日時期,鄭學稼在“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一個既研究日本又研究*的披著學術外衣的情報機構工作時,該中心分配給他一個任務是拉攏隱居在重慶江津的原共產黨總書記陳獨秀。可他在與陳獨秀的頻繁接觸中,不但未能把陳獨秀拉過來,反而自己成了陳獨秀的崇拜者和信徒。當他後來驚悉陳獨秀去世後,就想為其樹碑立傳。這主要是陳氏晚年和他過從甚密、在書信中推心置腹交談的緣故。但由於資料不足,他未能動筆。一直等到大陸在新時期對陳獨秀有較客觀公正的評價,並公開了許多陳氏的資料後,他才於1986年2月動筆。他在1987年6月寫完這本鉅著的初稿後,便於同年7月13日因腸癌病逝於臺北。鄭學稼一貫認為:“陳獨秀一生為理想而鬥爭。從反清到反袁,領導思想運動……都是為理想而奮鬥。”對陳獨秀是否屬“託派”問題,他有自己的看法。大陸有些人認為,陳獨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