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大梁者則得中原,得中原者則得華夏。他權衡利弊後,決心遷都大梁。
遷都是件大事情,沒有氣魄是很難實現的。魏瑩回到安邑,想試探一下各方面的態度,便讓親信太監放出遷都的空氣來。朝野登時炸了窩,反對的聲浪出乎他的預料。
安邑經過魏文候、魏武侯兩代苦心經營,早已初具規模,相當繁華。很多大臣和宗室都是土生土長的,故土難離,所以強烈反對遷都。國丈更是倚老賣老,唐突進宮,要求魏瑩將妖言惑眾的內侍處決,懸首宮門,澄清謠言,安定人心。魏瑩臉色一扳:“這要是孤的主意呢?你難道還要殺孤不成?”
“這……老朽不敢。只是大王為何要拋棄祖宗基業,去另起爐灶呢?”
“坐享其成,閉關自守,保住先人留下的這個攤子並不難。可是當今天下弱肉強食,互相兼併,不進則退,落後捱打,卻是不爭的現實。魏國要想生存下去,只有發奮圖強,除舊佈新。”
老國丈搭蒙著眼,慢騰騰地說:“彆著急,慢慢來。嗯,這和遷都有什麼關係?”
魏瑩好氣又好笑,不願再和這種老糊塗多費口舌,毫不客氣地說:“兼併諸侯,一統華夏,才稱得起王者的雄才大略呵!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你老人家最好免開尊口,少給孤添亂。”
老國丈吃了個沒趣,訕訕地走了。
第二天,魏瑩索性在朝堂上公開提議遷都,讓群臣各抒己見。
眾武將異口同聲率先反對,理由是安邑群山環抱,固若金湯,而大梁地處中原,無險可守,相比之下不遷為好。魏瑩駁斥道:“凡事有利必有弊,利弊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大梁雖無山川之固,卻有四通八達之利。如果高築城牆,深挖壕溝,加強防務就可以化弊為利。”
眾文臣爭先恐後繼而發難,意思是說安邑已歷三世,根深蒂固,而大梁剛屬魏侯,民心未附,新巢不如舊窩,遷都前景未必樂觀。相國公叔痤是唯一支援魏瑩遷都的,挺身而出,慷慨陳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事在人為,只要實行德政,大梁百姓會擁戴大王的。”
文臣武將把公叔痤圍在中間辯論,雙方相持不下,很難爭出個子醜寅卯來。魏瑩見眾人目光如此短淺,態度如此頑固,心中惱火,拂袖而去。
他回到後宮,這裡也像開了鍋。上至夫人侍妾,下至宮女太監,都在議論遷都的事,贊成的極少,反對者眾多。一群美人圍著他撒嬌,這個說:“聽說大梁地勢低窪,氣候悶熱,簡直不是人呆地的地方,臣妾怎麼能受得了哇?。”那個道:“據傳大梁蚊蠅滋生,個頭都像蜻蜓螞蚱,臣妾這身細皮嫩肉最怕叮咬呀。”就連夫人夜裡也給他吹枕頭風,勸他別沒事找事,自尋煩惱,把他搞得哭笑不得。
夜半更深,親信太監突然把他從被窩裡叫起來,說公叔痤密報,宗室正在串連文武大臣,圖謀不軌,如果他執意遷都就要把他趕下臺。相國正在淮備力量反擊,。請大王速做決策。他大吃一驚,沒有想到遷都竟然會釀成一場政變。
他發熱的頭腦冷靜下來,意識到遷都必然引起人事大變動,權力再分配,和每個權臣都利害悠關。如果處置不當,操之過急,引起內亂,就得不償失了。他再三斟琢,決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方面通知公叔痤千萬不要輕舉妄動,激化矛盾;一方面安撫後宮,放心睡覺,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
翌日早朝,魏瑩親自宣佈取消遷都之議,文武大臣都鬆了口氣,劍拔弩張的氣氛頓時一變,朝堂上又響起歡聲笑語。公叔痤以為魏瑩猶豫退縮了,孤掌難鳴,也不好再說什麼。
一切又恢復到以前的老樣子,按步就班,因循守舊,死氣沉沉,魏瑩心裡十分苦悶。
這天黃昏,他百無聊賴地望著夫人餵養籠中的金絲雀逗樂; 當他把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