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是一個重大課題。如果簡單點說,司馬遷是一個富於激情和評判能力的創意者,而班固則是一個史書規範的建設者——其餘二十二史的基本規範應該說是源於《漢書》而非《史記》。更多的意義暫不深入,一般人都覺得,《史記》比《漢書》可讀性更強。可讀性從哪裡來?人情、人性。正如鉏麑事件的“代言”,《左傳》這麼寫,讓你“覺得更真實”了,但實際上已經融入了左丘明自己的杜撰。《史記》也差不多是這麼回事,它更有人情味,在一定程度上不免會犧牲真實,特別是冷酷的真實。
必須注意,孤兒事件的這出有失真實的戲出現在《史記》的《趙世家》。
趙,是先秦一個很有名的稱號,廉頗、藺相如是趙國的,燕趙悲歌也關乎趙國,被秦國活埋了四十萬人的還是趙國,這一切,都是戰國時候的事情,春秋時代,並沒有一個趙國。那麼這個趙國從哪裡來的呢?很簡單,先秦歷史上一個重要事件叫做“三家分晉”,戰國七雄中並沒有曾經很強大的晉國,是因為晉國被瓜分了,變成了趙、魏、韓。能瓜分強大晉國的,當然是那些一度執政的大家族,不用說,這個“趙”自然是趙盾的家族,而趙國的創始人趙鞅,正是趙武的孫子。說趙鞅,很多人還不知所云,他的另一個名稱更為人所知——趙簡子。
其實,從趙衰開始,每一代都做過晉國軍隊的統帥,換句話說,每一代都是進入中央最高層的。不過政治是一項需要投入終身精力的大事業,玩個十年八年就成了政治明星,然後就瀟灑不幹,這是十分罕見的,張學良可能算一個,卻實在另類。更多的人是隱忍了幾十年,最終博取了成功,然後就到閻王那裡報到了。趙氏這幾代人,只有趙盾大致順風順水,幹了二十年,能力很強,壽命也說得過去。兒子趙朔、孫子趙成都屬於英年早逝。搞政治,本事再大,老天不給你時間,白搭。
對於趙武來說,不管是戲劇版中那個可憐巴巴的嬰兒,還是僅僅作為趙氏基業的一環,反正他上沒見過爺爺趙盾,下沒見過孫子趙鞅,但正是他偉大的爺爺和孫子,他才不得不成為敘述趙國曆史時一個必要的人物。《趙世家》,記錄的正是在戰國時代風雲叱吒二百年的趙國的歷史,或許,司馬遷在寫書的時候就是把趙氏當成了客戶,在面臨二選一的取材的時候,他放棄了真實,選擇的美化。是啊,堂堂趙國的祖先,居然婚外戀加窩裡鬥,這叫什麼事嘛! 。。
《趙氏孤兒》人物誌(7)
反正也不是憑空瞎編,真假參半,猶如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司馬遷偶爾玩了這麼一把。事實證明,司馬遷的做法很有人氣,除了極少數一本正經的書呆子,幾乎所有的人都堅信戲劇版的孤兒事件是真實的。趙武先生跟著沾光,嬰兒時期就歷盡磨難,成了一個光輝形象。
莊姬:迷濛的女人
先秦那個時代,男人的名字就夠亂的,女人的名字更亂,光是趙姬,趙盾他們家至少有兩個。
前面提到過政治婚姻,晉文公重耳曾經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趙衰,晉文公是姬姓,他女兒自然就可以稱作“姬”,這個“姬”嫁給了趙氏的趙衰,就被稱為趙姬。那時代的女人名字,大多就是這麼來的,後一個字往往是她的姓,前一個字或者是氏,或者是諡,或者是字。究其實質,大致相當於現代人說李家三閨女、老王媳婦或張記火鍋老闆娘之類,都屬於準確度很差的符號。
女人的稱呼不重要,她們的身份地位自然也無所謂,人與人的關係只管男性線索,除了母子、父女要緊,其他跟女人沒關係。
既然趙姬是趙衰的老婆、重耳的女兒,那重耳就是趙衰的岳父了。可是,早先流亡到翟國的時候,翟君抓到了兩個美女,姐姐叫叔隗,妹妹叫季隗。然後,把叔隗嫁給了趙衰,把季隗嫁給了重耳,原來他們倆還是連襟!要是把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