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聽說修茂南下也有太子的意思,著實大吃一驚。重生以來,石文炳未曾與太子近距離接觸過,但知道太子結局的他,早已把太子視作無能庸碌之輩。若是前世,聽著那些官員對太子的交口稱讚,石文炳也為自己成為太子的岳丈感到榮幸,如今再聽到,只覺一陣陣惡寒。
然而,隨著這些年慶徽與太子的實際接觸看來,石文炳也察覺出不對勁。雖不至於前世的每一天都銘記在心,但起碼火器營組建這種軍隊中的大變動,他還是瞭然於心的。前世,火器營即便成立,太子卻不曾參與,更不要說親自領軍訓練。
另外,那時的太子早在大婚之前就已經有了皇長孫,這一點,石文炳曾經大為不滿。太子自己能被立為儲君,無疑與他嫡子的身份密不可分,可到了他頭上,偏偏先弄出個庶出的皇長孫,這對女兒來說無疑不是一種打擊。沒想到,這一世直到如今,太子的東宮依然風平浪靜,子嗣無一。
石文炳一直努力盡量保持原定軌跡,以不變最終改變命運。可太子卻不同,好些發生在太子身上的事情已然發生變化,實在值得推敲。
“回京後,找個機會,我與太子單獨談談,倒是看看你所謂的共通之處是什麼?”石文炳轉動酒杯,酒液緩緩迴旋,形成透明的漩渦。
酒足飯飽,石文炳先行回船,修茂則打算附近溜達一圈,看看有無可疑。石文炳進入船艙客房,喝過酒不只是全身暖和了些,就連肅殺之感也被沖淡些許。開啟箱子,石文炳想換身衣裳,可箱子裡卻多出一個包袱。
拎出包袱,石文炳好生奇怪,怎麼看都不是自己的物品。拿到方桌上解開細看,竟然是一個精雕細刻的紫檀盒子,有鎖釦,卻沒上鎖,石文炳順手就開啟了盒子。
修茂上船後,吩咐船家拋錨。踏進姐夫的房間,卻見姐夫坐在方桌旁一動不動。瞥見桌上的紫檀盒子,修茂忙不迭抱起,看清楚後,大駭驚呼:“這不是我讓餘成換進交泰殿的玉璽嗎?為何會出現在這裡?”
石文炳面若死灰,眼神呆滯,“原來,我果真是因為傳國玉璽死於非命。看來,我是在劫難逃。”
***
皇帝行經京畿至山東境內,最後巡視的是雲梯關。雲梯關一段水勢散漫,沙漸淤積。皇帝親臨堤岸,胤礽與兩位兄弟也在父皇的指引下,觀察地形,測量水位,計算沙量。
年年撥款加高堤壩,卻是年年沖垮,洪流泛濫,皇帝總覺治河方法失當。雲梯關的水流一路東向,最後匯入大海。皇帝索性帶著兒子們與隨行官員走走停停,最後到達入海口。
透過細心觀察,胤礽發現入海口因水勢迅急,能沖刷泥沙。走訪當地百姓,也詢問過多位治河官員與河工,胤礽覺著應該因地制宜,採用疏浚之法。
沒曾想,此提議與皇帝的設想一致。皇帝在京時,讀著一本本奏摺,就覺著情形不對。一味投入錢銀修堤築壩,顯然不符合實際,解決不了問題。皇帝翻查過很多治河資料,心裡早有了主意,此行前來就是要眼見為實。
皇帝沒有立刻表現出來,同時徵詢了胤禔與胤祉的看法。
此番出巡,胤禔鞍前馬後負責父皇的安全,十分認真,皇帝不止一次地誇獎他辦事勤懇。可到了治河一事,胤禔顯然不上心,可也不願附和胤礽,便還是堅持原先修壩築堤的老方法。
胤祉向來是隨著太子哥哥的,既然老方法無效,為何不另尋它法,遂也支援胤礽的提議。不過胤祉並非頭腦發熱的人,前言雖站在胤礽一邊,後語卻強調治河官員要拿出具體可行的疏通方案。
聽過三個兒子的看法,皇帝突然就想到一個詞,“各在其位”。無限放大這種情懷,皇帝想當然的希望兒子們就該是這樣和睦相處,同時發揮自己的作用,成為皇帝治國的肱骨之臣。
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