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速速回去,好禮相待,莫要怠慢。為父這就去稟告陛下。你但聽領旨,立刻便引那趙諮入見!!”
司馬師聞言,畢恭畢敬地拱手一拜,應諾一聲,轉身便出。司馬懿望著司馬師離去的背影,眼中露出幾分欣慰之色,然後好似又想到某人,喃喃而道。
“子元素來孝義,才思敏捷,不過卻失了幾分沉穩,日後最多可為將者之首,於馬上定乾坤平亂世,卻難成治國之雄主。可惜子上尚幼,又因先前那老賤人絕食之事,生了怨氣,不肯隨我來東吳,否則此下子上在此,我也可以與他好生商議一番!!”
原來,司馬懿膝下還有一子,名叫司馬昭,自小才高八斗,時今十七歲,已是學富五車,無論是兵法韜略還是治國安天下之法,皆學有所成,其才華之高,就連司馬懿也自嘆不如。而司馬師,司馬昭皆乃司馬懿之髮妻張春華所生。說起這張春華也是一奇女子,智識過人,博覽群書,雖是女流之輩,但其學識之高,就連司馬懿也極為敬重。
且說當初拒司馬懿,為躲避風頭,以風痺推辭養病在家。一天忽下起暴雨,司馬懿想起外面曬了書,素來視書如命的司馬懿,便慌慌忙忙地前去收書。但被一個婢子看見了,張春華正好發覺,恐洩密便親自殺人滅口。事後司馬懿得知,不但並無怪責,反而敬重她心思敏捷,手段果斷。後來不久柏夫人得寵,張春華便很少有機會見道司馬懿,便把心思都放在兩個孩子身上。不久,司馬懿染了風寒,張春華前往探病,但司馬懿卻嫌棄張春華,冷聲喝叱。
“老東西面目可憎,何出來煩人!!”
張春華聽了,便氣得絕食,幾近餓死,司馬師、司馬昭素來孝義,也陪著孃親一起絕食。司馬懿得知此時,大驚失色,連忙向她謝罪。張春華便不再絕食。至此之後,司馬懿亦不時來看張春華。此事傳出後,有好友問司馬懿,何不甩手不理,讓張春華自生自滅。司馬懿則低聲與友人說道。
“老東西死不足惜,我擔心的是我那兩個好兒子啊!!”
且說司馬懿此下聽得趙諮來見,連忙來見曹操報說。曹操聽聞,眉頭一挑,似乎已有料算,與司馬懿笑道。
“那趙諮此來,必是孫仲謀欲降於朕。依仲達之見,朕見還是不見?”
司馬懿心頭一震,連忙作揖而拜,唯唯諾諾而道。
“茲事體大,臣不敢擅做定論。不過那孫權遣使來見陛下,陛下若是不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看看那趙諮有何說法,亦是好的。”
曹操聞言,默默地瞟了一眼司馬懿,然後微微頷首,即令召入。不一時,趙諮隨著司馬師前來拜見,拜禮畢,趙諮奉上降表。曹操接過,覽表畢,卻不動聲色,不知其意若何。趙諮心頭一緊,這時卻聽曹操問道。
“依卿之見,孫仲謀乃何如主也?”
趙諮一聽,連忙答道。
“回稟陛下,吳王乃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曹操哈哈一笑,遂又說道。
“卿褒獎毋乃太甚?孫仲謀竟能兼備眾才,今日又豈會落得如此地步?”
趙諮聽著曹操冷嘲熱諷,卻是毫無慌促動怒,反而不慌不忙,平靜而道。
“陛下所言差矣。臣非過譽也。昔年周瑜戰死,吳王能及納魯肅替之,穩定三軍,是其聰也。後黃蓋、程普、韓當等老將紛紛逝去,吳王能提拔呂蒙、淩統、丁奉等年輕才俊,是其明也。吳王體恤軍士,視民如子,是其仁也。吳王自接替父兄基業,能奮發圖強,使東吳強盛以往,
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如今能洞察天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論之,豈不為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曹操聽了,笑容徐徐凝聚,忽然話鋒一轉,慨然甩袖,如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