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輪廓和氣勢以及陣型上來看,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標準的騎兵作戰陣型。
而且揚起的塵土和隱約可見的馬蹄聲。也證明,這確實一個不亞於他的部族的規模的騎兵叢集。
“漢朝騎兵大約在九千到一萬兩千人之間!”透過對煙塵規模的判斷。折蘭在心中得出這樣一個數字。
這樣規模的騎兵,與他的部族騎兵,大約是在伯仲之間。
“漢朝人這是要找死嗎?”折蘭王笑了起來。
在他看來,漢朝人在這曠野之上,用一個與他的部族人數相等的力量出來對戰,確確實實。是來找死的!
去年,烏孫人叛亂,折蘭騎兵僅僅用三千人,就沖垮了一個七千人的烏孫騎兵方陣,將他們追的滿草原亂跑。
在騎兵衝擊和廝殺格鬥方面。哪怕是單于庭,也承認,至少需要兩個的單于庭本部萬騎,才能與一個折蘭萬騎擊敗。
在老上單于統治時期,老上單于甚至高興的稱讚折蘭騎兵,說:“折蘭騎兵,是匈奴的脊樑骨啊!”
永遠也打不斷,壓不垮的脊樑骨!
而折蘭人也從未辜負單于庭的期望。
無論是向西方用兵,與月氏、東胡、烏孫的戰爭裡,還是南下入侵漢朝,折蘭部族,永遠是匈奴的箭頭和急先鋒。
是單于庭的馬鞭和鳴鏑所在的箭矢!
在過去的歷史上,折蘭騎兵遭遇過的所有漢朝敵人,都只能躲在堅固的城市中,瑟瑟發抖的看著折蘭部族的雕旗大纛。
完全不敢出城野戰。
而在野外遭遇,沒有三倍以上的兵力優勢,漢朝軍隊,甚至不敢正面列陣。
現在,面對著他和他統帥的折蘭本部主力。
漢朝人居然只用了與他人數相當甚至可能還要少的騎兵,就來野戰,就來正面對決了!
這讓折蘭王在心裡生出一股怒意。
“你們這是自尋死路!”折蘭王抓著自己的馬刀,想著。
有史以來至今,折蘭騎兵,從來沒有輸過任何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
他們甚至贏得過在三倍乃至於五倍敵人的包圍下依然勝利的輝煌戰績。
自從臣服匈奴單于庭以來,折蘭就是匈奴擴張的王牌。
從未缺席過匈奴的任何一場戰爭。
南征北戰,為匈奴立下汗馬功勞,也打下赫赫的威名。
在草原上,折蘭兩個字,等於魔鬼。
在西域,西域王國,聽到折蘭騎兵過來了,哪怕只有一騎,也瑟瑟發抖,予取予求。
即使是漢朝,投奔匈奴的漢朝官吏,也說過,在漢地,尤其是邊塞郡國,折蘭部族。被視為匈奴的第一強軍,甚至被認為是天下第一強軍。
現在,有一支漢朝軍隊,居然敢在人數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大搖大擺的離開城牆,來到野外?
這讓折蘭王感覺自己的臉火辣辣的疼。
這毫無疑問是對他和他的部族的挑釁與無視。
“單于都不敢只帶一萬騎。就與我折蘭勇士爭鋒!”折蘭王握緊了自己的拳頭。
但作為一個敏銳的獵手和經驗老道的統帥。
折蘭王深深明白一個道理——在草原上,狼群從來不會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偷襲牛群,豺狼和狐狸,更加不會在沒有掂量清楚自己的力量前,就去挑釁一頭威風凜凜的狼王。
假如他們這麼做了,那就只有一個可能——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必勝!
同樣的道理,漢朝人不傻。
尤其是他們的高層。
折蘭王曾經聽自己的父祖輩說過一些漢朝將軍的故事。
知道,這些對手的可怕和棘手以及冷靜。
某些大將。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