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加起來大概有100多萬字。他的這些文字被集錄成《香巴拉導引》,流傳得很廣泛。此外,四川阿壩的格德活佛洛桑赤烈生活於清代,也講過香巴拉。
…
注② 英國侵略西藏史——
1600年,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印度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757年,英國打敗印度孟加拉後,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征服印度全境,印度就成為英國東方殖民體系的政治、經濟中心和向亞洲進行侵略擴張的戰略基地。
英國必須從印度向北入侵喜馬拉雅諸山國,對西藏進行侵略。此時沙皇俄國也在覬覦新疆,企圖進而南下與英國爭奪西藏。英國按其從印度北侵的既定方針,1835年向錫金租得大吉嶺地方,作為東印度公司的“避暑地”。英國在喜馬拉雅山區有了立足之地。1846年,英國吞併印度西北部的查謨—克什米爾地區以後,又悄悄侵佔了原屬於我國西藏地方的拉達克地區。1860年,英軍進攻錫金,並於1861年囚禁了錫金王,強迫其簽訂英錫條約,佔領了錫金的許多土地。1860年,英國同尼泊爾簽訂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對尼泊爾的控制。1864年,英軍進攻不丹,1865年強迫戰敗的不丹與之簽訂條約,強佔不丹的大片土地。此後,英國即以錫金為入侵西藏的跳板,在錫金境內大舉修路,步步北上,以逐步實現“英國管理下的西藏,保證印度不受中國威脅”的戰略意圖。
19世紀60年代,侵入錫金的英國官兵,在錫金境內築路架橋,開闢進入西藏的通道,又招僱遊民,非法越過當時藏錫邊界日納,進至隆吐山,深入藏地探路。當地藏胞發現後,當即進行阻止。但是英國人不聽,反而派人進至隆吐山以北開路建站。鑑於英國北侵的步驟日益加緊,噶廈不顧清廷對英妥協退讓的政策,於1886年至1887年派藏軍在隆吐山建立哨卡設防,並在哨卡旁塑立了西藏的護法神像。英國隨即反誣藏軍侵入了錫金境內,並向清廷提出要噶廈限期撤除隆吐山卡,否則英軍也要在當地駐紮的蠻橫無理要求。清廷畏於英國,懼怕藏邊發生戰事,希圖委曲求全,因而一再壓噶廈撤卡撤兵。但是噶廈和三大寺說隆吐山是西藏領土,不在錫金境內,因此反對清廷的後撤命令。駐藏大臣文碩也感到英國居心叵測,支援噶廈的抗英主張。英國遂進一步施展離間清廷與噶廈的詭計,在政治上竭力爭取和清廷共同打擊抗英的藏胞,在軍事上則集結2000兵力於隆吐山以南,由格累哈姆將軍率領,做好北攻的準備。噶廈也派去兩個代本率900名藏軍,又動員民兵一部,佈置於隆吐山及其以北一帶,加強邊境防務,並任噶倫拉魯益西諾布旺秋為前線總指揮。
1888年(光緒十四年)3月20日(藏曆2月7日),英軍開始向駐守隆吐山的藏軍發動進攻。西藏官員多吉仁增等率領藏軍、民兵勇敢反擊,首戰斃傷英軍100多人,但後來自身傷亡更大,整個作戰先勝後敗,遂被迫後撤至亞東、帕裡等地,隆吐山失陷於英軍之手。這時,清廷將支援抗英的駐藏大臣文碩革職,任命聽話的升泰為新的駐藏幫辦大臣。但十三世達賴喇嘛與噶廈不顧清庭的阻撓,仍然調兵遣將,動員藏軍、民兵萬餘人開赴前線,於6月至10月同入侵英軍數次作戰,力圖收復隆吐山。然而,升泰執行清廷的命令,多方破壞藏胞的抗英義舉;加之藏軍訓練差,作戰指揮不當,武器裝備落後,最後歸於失敗。英軍越過則里拉山口,深入亞東仁青崗、春丕等地,擄去春丕之錫金王, 加以囚禁。據日本人所著《西藏通覽》一書載,戰後到過亞東、隆吐山一線的日本人成田安輝稱:“吾前經此地時,從僕指舊戰場為吾言曰:前年戰役,是處死屍累累,所謂流血成川,積骨為山者也,嗚呼!當日藏人死傷之巨,由此可以知矣!”1888年是藏曆土鼠年。因此,藏胞稱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