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老年人——怨聲載道。他們認為國債賣得太快了。有些人還猜測是不是每個銀行網點的有限的額度被大戶、甚至銀行工作人員自己瓜分了。
今天,不管在大城市還是在小城鎮,如果你經過一家銀行,發現那裡有很多人在排隊,不用問,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買國債。
楊百萬的第一桶金
其實,老百姓對國債態度的真正轉變是發生在1988年。楊懷定——中國股市赫赫有名的“楊百萬”——就是從國債中挖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1988年,國家對國庫券的發行辦法作了重要的改進,提高利率、縮短還本期限(5年縮短到3年)。同時,國務院批准:自1988年4月起,在瀋陽、上海、重慶、武漢、廣州、深圳、哈爾濱7個金融改革試點城市首次進行開放國庫券轉讓市場的試點工作,允許轉讓國庫券,但不得將其作為貨幣流通。1988年6月,第二批54個城市開始進行國庫券轉讓試點工作。。 最好的txt下載網
國債潮(2)
這一訊息刊登在很多地方的報紙上,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但卻沒有逃過楊懷定的眼睛。當時,這位前上海鐵合金廠的工人正辭職在家,尋求發財致富的機會。他訂了72份報紙,試圖從報上找到一些資訊。當讀到國債交易即將開始的訊息時,他知道機會終於來了。
1988年4月21日是國債交易開始的日子。一大早,楊懷定就趕到了位於上海西康路101號的國債交易市場。
別人不敢買,他卻用攢下的錢買了3年期國庫券。“銀行利率%,3年期國庫券年利率超過15%,為什麼不買?”在接受一家上海的媒體採訪時,他回憶道。他的舉動彷彿帶了個頭兒。到了下午,很多買家紛紛湧入,價格一下就漲到了112元,楊懷定卻拋掉了。短短半天時間,他就賺到了以前一年的工資——800元。
故事還沒有結束。楊懷定很快從報紙上發現,各地的國債價格並不一樣。安徽的價格就比上海低多了。精明的他火速乘火車趕往合肥去購買國債,次日再帶回上海拋掉。他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經營異地國債交易的人。從此,他帶著自己賺的錢和從親戚朋友那兒借來的錢,乘火車往返於上海和各個有國債交易的城市之間。為了趕時間,有時候他24小時連軸轉,最忙的一次七天七夜沒有睡覺,以至於上海證券交易所後來發現四分之一的交易都來自於楊懷定。
“那時候,我的夢想是掙10萬塊錢”,他後來回憶說。但僅僅在1988年他就賺了50萬。掙了這麼多錢,他感到很緊張。他不敢相信社會主義社會居然能允許人掙這麼多錢。同時,他也擔心政策會有變化。上海市政府也注意到了他。據說有高層批示對其進行調查,看看為什麼他一個人做得比國營的證券公司業務還大。
為了保全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他想到了主動去稅務局交稅。可稅務局卻告訴他,國庫券和國庫券交易的收入都是免稅的。
1989年,楊懷定轉戰到股市。正是在那裡,他掙到了他的第一個100萬,也贏得了他“楊百萬”的美譽。
此後,更多的人開始步楊懷定的後塵。有些人利用偏遠地區資訊不靈的特點,專門到那些地方去收購國庫券。當時,在資訊閉塞的地方還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們手頭的國庫券值多少錢。於是,他們非常樂意地把手頭的國庫券以甚至低於面值的價格賣給前來收購的人。
這些交易促使了財政部繼續擴大國債交易的範圍。1991年,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擴大市場交易券種,從3月份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增加開放國債流通轉讓市場的城市。至此,國庫券市場已走向全面開放。
1991年,為推動國債發行推銷方式從以行政手段發行為主逐步向市場推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