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經過一晝夜的努力,被颱風摧殘得面目全非的“伏波”於7月19日安全抵達船政,遂立刻拖上船塢修理。(26)
與“伏波”的有驚無險不同,另外兩艘船政軍艦就沒有如此幸運。
9月26日,運送唐定奎部淮軍在臺灣登陸後不久,29日“伏波”級改造商船“大雅”在臺南安平港突遭颱風,管駕羅昌智適有事上岸不在艦上,處於錨泊狀態的“大雅”艦規避不及在狂風惡浪中不幸沉沒,“十九日郡城狂飆驟起,屋瓦皆飛,‘大雅’羅昌智管帶官在岸上不及開,浪淹於安平”。事後經過搶救,共救出船員59人,另有6人自行鳧水脫險,10人不幸遇難。這艘船從竣工至沉沒還不及半年,至為可惜。(27)
與此幾乎同時,和“濟安”艦一起停泊在臺南旗後(位於高雄灣入口處)的“安瀾”艦也在這次颱風中不幸遇難沉沒,這艘裝備了船政局創制的第一臺蒸汽機的國造軍艦,就此與國永別。沈葆楨最初以為“安瀾”沉沒原因是鍋爐炸裂,後經仔細查明,“安瀾”當時遭遇大風惡浪,艦體被推湧擱淺遇難。幸虧管帶呂文經處置妥當,僅有一名水兵罹難。萬幸的是,當時與“安瀾”同時停泊在旗後的“濟安”艦沒有受損。(28)
海難發生後,沈葆楨即組織相關人員設法打撈二艦。經過勘查,二艦的艦體都已嚴重損壞,整體打撈的可能微乎其微,於是又設法打撈蒸汽機。經過一番努力,亦無從入手。惟有的成果是將“安瀾”的艦炮如數打撈出水。當時沈葆楨為了鞏固臺灣陸防,籌劃在一些要地修建炮臺,苦於火炮難得,“安瀾”艦倖存的七門艦炮遂就近由“琛航”艦運至旗後炮臺工地,由登陸臺灣不久的唐定奎部淮軍負責修建炮臺,(29)“臺南旗後海口,峭壁洪流,洵稱天險。前經夏獻綸履勘會商淮軍統領唐定奎,鑿山壘土,建炮臺六座以固海防”。炮臺入口處題寫有“威震天南”四字,屹立在旗後炮臺上的七門“安瀾”艦鋼炮,成了“安瀾”最後的遺存。中法、甲午戰爭中,旗後炮臺均曾作為抵禦外敵的重要國防工事。
“安瀾”、“大雅”就此成了“伏波”級中最先退場的兩艘軍艦,關於她們沉沒的原因,史籍中語焉不詳。注意到1874年發生的幾次颱風都相當暴烈,以及“安瀾”、“大雅”當時剛好運載淮軍登陸完畢,沉沒地點就在淮軍上岸處等跡象,這兩艘軍艦很可能是遇到突如其來的颱風,在錨地抗風時不幸沉沒的。悲劇發生後,“大雅”艦管駕羅昌智被免去職務,“安瀾”艦管帶呂文經因為素有聲譽,曾被英國駐臺灣領事評價為“著名而受尊敬的船長”,加之在臺灣事件中有一些出色表現,經沈葆楨奏請而免於處分。
馬江驚變
臺灣事件平息後,清政府深感海上壓力,在全國高層官場範圍內展開了一場大型的海防政策討論,史稱海防大籌議。這次討論中,李鴻章、沈葆楨等都提出中國必須購買鐵甲艦的主張,同時對於加強學堂教育、預儲大型軍艦管駕人才,經李鴻章、沈葆楨共同推進,實施了船政學堂學生出國留學計劃。
1877年3月31日,船政第一批留學生劉步蟾等在洋監督日意格、華監督李鳳苞領隊下,乘船從馬尾出發。羅星塔倒影中,負責運送學生們的“伏波”級軍艦“濟安”號汽笛長鳴,載運著這些中國海防的種子走向大海。天意巧合的是,“濟安”的名字恰好正是這批學子未來重任的最好概括。
時間轉瞬,七年之後,因為長期在越南主權問題上的爭執、衝突,中法之間釀成大戰。雖經和談折衝,然而突發的觀音橋事件又使中方局勢進一步惡化。法國遂決定以遠東艦隊襲取中國東南沿海的口岸重鎮,以此威逼中國重新回到外交談判桌上,接收法國方面的要求。東南重要的通商口岸,且是中國最大的近代化船廠所在地的福州馬尾,成為法國艦隊的當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