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說了,是效仿高皇帝舊例,那應該也就是要按著高皇帝那時候的舊例來辦了。
問題緊跟著就來了,任誰都知道,建庶人在城破之前是舉火燒宮,而文字典籍又是最禁不得燒的。戰火連綿之中,誰會特別去保護這些其實沒有任何實際用處的禮儀記錄?而這種瑣碎禮儀也不可能出現在高皇帝的起居注,也就是日後的《太祖實錄》裡,以前的這些資料,重要的還能多方旁證考據回來,這種不太重要的,就已經是消失在風中,根本沒有找回的可能了。
沒參考,該怎麼辦?那就得揣摩上意了啊。上意要大辦,你來個一切從簡,說不定就落了個不稱職的評語,上意要速辦簡辦,你給鋪陳個二十多天的大規模慶典流程,一樣會被打回來。尤其皇帝馬上就要出發巡視邊防了,臨走前十幾天忽然來一道旨意,底下人就得琢磨啊:您是打算臨走前吹風,讓人從容準備,回來了剛好辦晉封大典呢,還是隻是走個記檔流程,直接加個皇字了事?
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很簡單的小事,混到禮部尚書這個級別,可以說是全國有數的權力核心了,基本的政治敏感度要有啊。現在宮中胡後初廢,太子生母孫貴妃蟄伏不出毫無動靜,反而是前陣子傳說進了南內的徐莊妃,現在應該是從南內出來了,而且是才出來立刻就得了皇字加封,皇帝是什麼意思?難道廢胡後,不是為了孫貴妃,而是為了給徐莊妃騰位子?
可胡後被廢的時候,莊妃不是還在南內待著嗎?還是說,貴妃娘娘折騰了半天,現在卻是要被莊妃娘娘給摘了果子?
不只是他胡大人,所有有份看到這份旨意,有份聽說這個訊息的大臣,肯定都少不得琢磨的。光靠著想象,都是能感覺得出來現在後宮中正進行著的腥風血雨、無形廝殺。胡大人影影綽綽也聽說過一些風聲,知道太子的玉牒一直都還空著沒寫生母名字,現在,再出現這樣的變化……
他顧不得尚書的威風了,拿過詔書仔細地研究了起來,咂摸著皇帝的遣詞用字——當然了,這旨意不會是皇帝自己寫下來的,晉封莊妃部分頂多是他口述,隨侍翰林潤色,那些褒賞基本都是些可以忽略不計的廢話,最重要的還是關於晉封程式的指示。
但,讓胡大人失望的是,這拗口的四六駢文裡什麼都有了,就是沒有這事到底該怎麼辦的資訊——孝敬成性、淑慎持躬後頭,直接就跟著效高皇帝舊例,晉封為皇莊妃。甚至於說就連這冊、印要不要跟著升級都沒有吩咐一句。
冊、印……胡大人好像有點明白了,這歸根到底,莊妃的待遇看似漲了,卻還是沒能跟得上貴妃。畢竟,皇莊妃、皇莊妃叫得再響亮,皇帝也沒發話要給她配金寶不是?
既然如此,此事便應當簡辦,免得誤導群臣,搶了貴妃的風頭。胡大人鬆了口氣,令儀制清吏司郎中來,轉發了旨意,交由他‘參照前例擬個章程出來’,便又悠遊於公文海中去了。——心裡有了數,也不是說就要什麼事都自己操辦,官場上來回扯皮推卸責任的那些伏筆,胡大人自然是門兒清,這事兒由郎中先擬稿,自己修改後再往上報,中間就不知多了多少騰挪的餘地。
當然,胡大人自己是不會承認的——莊妃沒能衝擊後位成功,他多多少少也鬆了口氣。
當年那事,雖然兩邊都是好心,但胡大人和莊妃結下樑子,也是不爭的事實。之後莊妃的嘉號之爭,他是沒少指點門生從中出力,這事到最後,皇帝顧念老臣面子,沒有堅持用賢妃嘉號,改封了莊妃。說起來也是對事不對人,對莊妃娘娘,胡大人是沒有太大的意見,甚至也挺欣賞她的膽魄。但,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女人一直都是很記仇的,誰知道莊妃娘娘心裡,會怎麼看他胡尚書?
如果一輩子也就是個莊妃,那倒罷了,甚至是皇莊妃都沒什麼要緊,國朝規矩嚴,外戚干政、妃嬪干政都是絕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