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出現的事兒,再說,莊妃自己也沒子嗣。但若莊妃被立為皇后嘛,那就不大好說了,江湖風雨緊,誰知道哪天又出了什麼事兒,皇后娘娘可就要到前臺來攝政了呢?
還是這樣好,還是這樣好。胡大人想,太子生母做皇后,豈非名正言順得很?再等上幾日,在皇帝巡視邊防之前,英國公若還不上表,自己也可以吹吹風了……
#
“效高皇帝舊例,晉封為皇莊妃?”
雖然皇帝封妃的詔諭,按說不必經過內閣簽發,一道中旨差不多就可以完事了。但內閣裡的三位楊大人,可不僅僅是隻有內閣一份差事,肯定也不僅僅只有這麼幾個同事。也就是緩了一天吧,幾乎是不分前後地,才從文淵閣中出來,便由不同的途徑,得到了這個訊息。
若在往年,此等小事,也不值得這麼慎重,但還是那句老話了。現在是太子在位,中宮空虛,玉牒未填、百事不定啊……
南楊大人那邊,肯定是不會有什麼聲音的——西楊大人第二天上班的時候,就不由得看著同事發呆。南楊大人卻還是那樣從容不迫地翻看著每天都有新增的奏摺……反正,身為特旨簡拔上來的閣臣,能力又不突出,也沒有多少政治野心。他在內閣中反而是最隨意的一個人,緊跟著太后娘娘而都動那就是了。
至於東楊大人,倒是有幾分恍然大悟,打從弄明白了英國公就沒打算上表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在等著內帷的動靜,這一塊石頭,如今終於是落了地了。
他沒有看南楊大人的臉色——不必看,天下是皇帝的天下,也終將是皇帝一脈的天下,立後的事,要考慮的並不是太后的意旨,就得看兩個人,皇帝、太子。
當然,現在哇哇吃奶的太子,本人的意願也是無關輕重。這事說穿了就看兩點:皇帝想立誰,太子誰生的。
太子誰生的這個問題嘛,到最後還是要服從於皇帝想立誰。東楊大人原來拿不準的就是這一點,現在他算是明白了:皇帝畢竟是太后生的嘛,太后對孫貴妃娘娘有了意見,就是皇帝那也只能徐徐圖之不是?
至於皇帝是否動搖了心志,想要改立太后屬意的徐娘娘……這個問題東楊大人是絲毫都未曾考慮過的,他年紀雖比胡大人大了那麼幾歲,可腦子卻要比胡大人靈活許多,常年在內閣打滾,那是練就了一雙利眼,遠比找人在行,找關鍵字生疏的胡大人更懂得揪關鍵。‘高皇帝舊例’,舊例是什麼?皇妃沒寶啊,皇莊妃就是再好聽那也越不過貴妃去。皇帝這是在給太后和貴妃找點心理平衡呢。
局勢看清了,接下來要做什麼,東楊大人自然清楚。上回議論廢后一事,他沒號準脈,丟了人。——這不打緊,所謂‘笑罵由爾,好官我自為之’,當官的嘛,哪有不被人罵的?
可問題就出在這裡,靜慈仙師被廢以後,乾脆就住到清寧宮去了,沒廢時婆媳關係好像也只是普通,現在被廢了以後,太后倒像是反而憐惜起舊媳婦來了。東楊大人在這件事上算是上了賊船了,現在是不往前劃都得往前劃,要不是這前朝大臣要插手後宮事,就宛若隔山打牛般無從下手,這文淵閣和後宮之間的高牆,那是比崑崙神山還難翻越,東楊大人都是恨不得挽著袖子自己上了——對孫貴妃娘娘,他可沒那麼放心,不是說覺得她能力不行,東楊大人是覺得,孫娘娘少了點運,十年前煮熟的鴨子都能飛了,十年以後,誰知道這快到手的後位,是不是也會被得了太后娘娘和靜慈仙師真傳的徐娘娘橫空殺出,半路截停?
要知道,太子的玉牒,可還空著呢……
他是這把年紀了,後宮的變化很難動搖他的位置不錯,可話要反著說,都到這把年紀了,自己還有什麼盼頭?得多為後代子孫考慮,太子還小,誰養都是媽,只看當今即位以後是怎麼處置他那倆老師的,就知道這過去的人情很難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