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親率二十多萬主力大軍去齊地討伐田榮。
平靜才不到三個月的天下又重新點燃了戰火,而此時關中的秦國也忍不住蠢蠢欲動。
正文一百五十章南征北戰
關東的動亂並沒有給百廢待興中的秦國帶來太大的影響,秦人們仍然埋頭忙碌于田地之間,拼命的勞作著力爭收穫更多的穀物以備明年的征戰。…_吧(。PS8。m)直到十月到來,關中經過了數天的搶收已經將今年的夏糧收入了穀倉之中,忙碌了數月的秦人這才長舒了口氣。
自楚秦灞上之盟後,秦國得到了短暫的休養生息,國力也漸漸有所恢復。自關東陸陸續續有二十多萬秦人透過各種方法返回了關中,韓信從北地帶回的三十多萬秦民也極大的充實了關中的人口,而六萬多北軍精銳的加入更是讓秦國捉襟見肘的兵力變的富盈起來了。
糧倉充盈,軍心可用,那接下來就是要對外征戰以此來壯大秦國了。至於灞上定下的盟約,依照韓信的意思來說盟約就是用來撕毀的,這個道理所有人都懂。
項羽絕不會天真的認為一紙盟約就能壓制的住秦人六百多年的熊熊野心,韓信自然也不會覺得項羽會遵守盟約對關中罷兵休戰。雙方都在等待機會而已,看誰最先緩過神來積蓄好實力給予對方致命一擊,在此之前,短暫的和平未必不是可取之道。
關東大戰的訊息傳到秦國,大批狂熱的秦軍將尉紛紛向朝廷請命,請求趁機出征關東收復故地。面對激情湧動的一片請戰之聲,朝廷則保持了極大的剋制,決定暫時不直接出兵干涉關東各國之間的大戰。
用韓信的解釋說就是:秦國的身份太過於敏感。畢竟在一年前秦國還是整個天下的主人,這不得不讓所有的諸侯對秦軍心懷戒心。若是秦國冒然的出兵關東,極有可能會成為眾矢之的,而後果不是秦國現在虛弱的國力可以承擔的。而且秦國若是公然加入反楚聯盟,那可能會面對項羽精銳大軍瘋狂的圍攻,這顯然並不是理智的選擇。
所以韓信決定將目光轉向南面和北邊,藉著項羽無暇他顧的時機收復從秦國分裂出去的上郡、漢中和巴蜀等地,儘可能的向南邊打通通往嶺南的道路,將遺落在嶺南的秦人和大軍撤回秦國。這項戰略計劃得到了滿朝文武的一致認同,那就是先內再外。
當然,在東面秦軍也必要有所動作,即使不直接出兵,也應當適當的對楚國保持這一種高壓的姿態,在東南面的武關囤積大軍直接對項羽的左翼造成威脅,讓他需要提防隨時可能出關的秦國大軍。正東邊函谷關方面則將大批的原駐軍調離,讓魏、趙得以放心的將在西邊防禦秦國的軍隊窸窣調往東邊的戰場。
秦國此時的常備大軍保持在二十萬左右,已經有足夠的實力用來收復上郡和漢中。相對而言上郡更為簡單一些,上郡原本就是秦人世代居住的土地,司馬欣和董翳在上郡的統治又不得人心,境內的秦人逃亡關中的過半。關東戰亂項羽深陷其中的訊息傳來,司馬欣和董翳便心知不妙,猜到秦國不會錯過這個絕佳的機會,於是在膚施城內終日惶惶不安,如同末日來臨。
而漢中的劉邦就顯得棘手很多,他靠著種種手段已經在漢中牢牢的扎住根基得到大批漢中子民的擁護。漢中不同於上郡,它雖然離關中極近卻不屬於秦國傳統意義上的關中,一道秦嶺將關中和漢中遙遙隔開,在戰國中期前漢中一直是楚國的屬地,無論是從民風還是飲食習慣上來看,漢中都更加傾向於南方文化而非關中秦人的文化。
秦惠文王十三年秦軍攜著藍田之戰的大勝南下攻打楚國,取地六百里,又順手滅掉了秦嶺南部弱小的苴國,以當地河水名設立了漢中郡,郡治設在南鄭。其後秦國便以漢中為根據地蠶食楚國的領土,又南下滅巴蜀二國,這才有了資本在戰國七雄中一家獨大。
劉邦佔據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