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研究歷史,把一切反帝反封建鬥爭都加以充分肯定甚至有意地拔高,而對致力於發展生產力、搞資本主義近代化的某些人和事,則有意貶低甚至否定” 。他們提出兩種新的看法,一為“生產力主題”說,即:“只有努力發展生產力,使我們富強起來,才能解決近代中國的各種主要矛盾” 。一為“現代化主題”說,即:“近世中國,技術發展的趨向是從手工技術向機器技術變革;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向是從農業為主向以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轉型;政治發展的基本趨向是從專制政治走向民主政治。概括起來就是機器化、工業化和民主化。上述程序並沒有在1949年中止,至今仍在繼續之中” 。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是什麼?(2)
與“階級鬥爭主題”說相比,“生產力主題”說和“現代化主題”說對中國近代史的看法,視野更加開闊了,認識也進一步深化,然而,後兩種說法雖然抓住了“現代化”這個主題,卻對中國實現現代化所要面對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缺乏足夠的注意,特別是說:“富強起來,才能解決近代中國的各種主要矛盾”,有明顯的片面性,它把歷史的因果關係顛倒了,“富強”是有條件的,不解決各種阻礙富強的矛盾,如不喚起民眾的覺醒,不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和封建主義的桎梏,“富強”只能是夢想。舉個小例子,1905年,著名的工程師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鐵軌鋪到清河鎮的廣宅墳院,受到皇親國戚的阻攔,說修路破壞了風水,必須改道,就這樣頂在那裡,使京張鐵路的修建拖了很長時間不能進展。
我認為,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應該是“現代化”。這是從早年的啟蒙思想家到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共識,不過認識的深淺有所區別。具體的說,“現代化”的內容,應該包含“工業化——民主化——中國化”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的遞進過程。“工業化”是最早提出的振奮人心的目標;“民主化”,包括思想啟蒙和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是實現工業化的必要條件,也是對“工業化”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中國化”,則是對現代化認識的更高境界,即:現代化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有中國特點的現代化。對於中國近代史前期(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具體主題和發展脈絡,著名學者梁啟超在20年代發表的《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一文,做過如下描述:
“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這點子覺悟,一
面算是學問進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學問進步的結果。第一期,先從
器物上感覺不足。這種感覺,從鴉片戰爭後漸漸發動,……覺得外國
的船堅炮利,確是我們所不及,對於這方面的事項,覺得有捨己從人
的必要,於是福建船政學堂、上海製造局等漸次設立起來。……第二
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自從和日本打了一個敗仗下來,國內有心
人,真象睡夢中著了一個霹靂,因想到,堂堂中國為什麼衰敗到這田
地,都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變法維新’做一面大旗,在社會上
開始運動,那急先鋒就是康有為、梁啟超一班人。……第三期,便是
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革命(指辛亥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
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返思,覺得社會文化是整套的,要
拿舊心理運用舊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
對於梁啟超這段話,有的學者把它概括為“現代化”內容的三個階梯:“第一步,科技進步;第二步,科技進步+政治改革;第三步,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