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保留意見,透過實踐去解決。我想,只有這樣認識“與中央保持一致”,才能有助於創造一種更加民主的空氣,調動廣大黨員和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全黨的凝聚力進一步提高,全黨的工作日臻完善。
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是什麼?(1)
“不管資產階級社會怎樣缺少英雄氣概,它的誕生卻是需要英
雄行為、自我犧牲、恐怖、內戰和民族戰鬥的。”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給現代資產階級統治打下基礎的人物,決不受資產階級的侷限。
相反地,成為時代特徵的冒險精神,或多或少地推動了這些人物。”
——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導言》
“不應該認為,所有民主派人物都是小店主或小店主的崇拜者。
按照他們所受的教育和個人的地位來說,他們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
壤。”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19世紀中期,一些早期接觸西方文化,睜開眼看世界的中國知識分子,深感封建王朝統治下的整個社會死氣沉沉,渴望能有所作為。他們呼喚風雷,期待改革,嚮往著神州大地出現一派生機。晚清著名思想家、詩人龔自珍於1839年寫下的一首詩,充分表達了這一情緒: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從19世紀40—5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應運而生。他們孜孜以求的向西方尋找真理,為國富民強、振興中華奔走呼號;他們大膽著書立說,傳播真理和科學知識以喚起民眾;他們為剔除腐敗,推動社會改革,流血犧牲,在所不惜。這批知識分子和先前計程車大夫相比,有著明顯不同的特點:一是學習和研究學問的目的變了,不再象《儒林外史》中所描寫的那樣,為考取功名,終身圍繞著科舉場轉,而是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為民生。這就使知識分子相當程度的擺脫了“無病呻吟”的低迷狀態,增添了新的活力。二是知識結構起了變化,不再是隻通曉“四書五經”、“子曰詩云”,開始接觸西方的人文科學和先進的自然科學技術,從而眼界大為擴充套件,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三是職業結構變化了,不再只有“讀書為官”一條路,而是隨著教育、出版、新聞、科學技術、法律、實業等各種職業的興起,容納了更多的知識精英。這就相對減少了知識分子對統治階級的依附性,增強了獨立性和對社會的批判性。他們之中湧現出一大批叱吒風雲、彪炳史冊的人物,如林則徐、魏源、洪秀全、王韜、馬建忠、薛福成、陳熾、鄭觀應、李善蘭、康有為、嚴復、譚嗣同、梁啟超、孫中山、章太炎、劉師培、王國維、蔡元培、陳獨秀、胡適、以及一大批自然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
長期以來,我們在如何認識和評價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問題上,有些觀點值得重新研究,如把這批知識分子,階級定位為“資產階級這張皮上的毛”,歷史定位為追求西方文明的失敗者,社會定位為“秀才造反三十年不成”的“多餘的人”。特別是對他們留下的十分豐富而可貴的思想遺產,認真的研究和學習不夠。我認為,要正確的認識和評價中國近代知識分子,首先需要明確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究竟是什麼,即這一時期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史學界一直把反帝、反封建的階級鬥爭做為中國近代歷史的主題,並以此做為衡量一切人物、事件和思想主張的座標。這一說法,近些年受到質疑。如有些學者指出:“中國近代史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一直否認發展生產力、搞資本主義近代化是中國人民的根本任務之一,只把歷史看成階級鬥爭的歷史,只強調以階級鬥爭為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