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官。今天,自己忽然成了縣政府任命的“保長”,見到蓋著縣長手印的委任狀,王三官心裡的惶恐遠遠大於愉快。
說真的,要不是因為亂世災年,王三官是不可能當上這個保長的。
王三官本名王緣道,字慕仙。他是河南省舞陽縣大窪村人,家裡有三十幾畝旱地、還僱著長工,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地主。
王三官的父母先前生過六個孩子,除了一個女孩,其他的都夭折了,到了王家老漢四十五歲那年的正月十五,才終於又得到一個寶貝兒子。算命先生看過相,說這孩子和“上元天官”紫微大帝同一天生日,必是天官賜福,與仙道有緣,需要多親近寺廟、多行善舉,而且還不能太早成家……如此這般,方可以安享天年、長命百歲。
因為這個,孩子起名叫“王緣道”。從小到大,事無鉅細,他始終保持小心謹慎、與人為善的態度,時刻躲避是非、保命養生,是個處處殷勤客氣的老實人。
王緣道也曾經讀過幾年書。
在學堂裡,教書先生搖頭晃腦地念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先生照例是不做任何講解的,學生也只好稀裡糊塗地跟著背誦,背不出來的時候就打手心。
有的小孩被戒尺打了幾頓,忽然間明白這些莫名其妙的話是什麼意思了,於是就算“啟蒙”成功。而有的人,捱了打以後只會哭,越哭越不開竅,那就說明“沒被孔老夫子看上眼”、不賞他讀書做官的飯。王緣道就屬於後一種人。
四書五經唸了一遍,王緣道只記住了一句話——“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教書先生對王家父母說:孩子沒開化不要緊,只要記住這段話,就可以一輩子做好人了。
於是,王緣道就回家做好人去。
根據算命先生的指示,王緣道是命中註定要“親近寺廟”的。
大窪村附近有個三官廟,廟宇不大,只有一院一殿,也沒有專門的廟祝。王緣道從十四歲就義務承擔起這座小廟的雜務,打掃衛生、整理香燭、印製木刻神像,過年的時候還挨家挨戶送一張“天官賜福”的年畫——雍容華貴的天官神仙穿著大紅袍、拿著玉如意、帶著五個吉祥童子,一副長壽多福的模樣,十分惹人喜愛。
時間長了,人們也就習慣了王緣道在三官廟裡的角色,乾脆稱呼他為“王三官”,他原本的名字反而漸漸被大家淡忘了。
王三官二十七八歲也沒有成親,這倒也不能怪他。按算命先生的吩咐,他必須滿了二十五歲才可以談婚論娶。可到了二十五歲那年,豫中遇上了大災荒,先是洪災,然後是旱災,再接著又是蝗災。鄉村田野滿目瘡痍、餓殍四地,在這樣的情形下,規矩本分的人家也就沒有了娶親的興致。
當時,隨處可見外出乞討的災民、經常有人餓死在路上。王三官心善,總是把荒野裡的無名屍骸收回來,燒幾張黃裱、念幾路“度人飛仙”的名號,然後草草加以掩埋。廟後的空地填滿了,他又把自家的兩畝地捐出來當“義地”——王三官的父親去世了、姐姐出嫁了,家裡只有一個成天燒香拜佛的老孃,這些事他自己就能夠做主。
到後來,其他各村都流行起瘟疫,死了不少人,而大窪村卻得以倖免。大家都說這是王三官看管廟宇、收埋棄屍的功勞,“好人王三官”的名聲也從此傳了出去。
1943年6 月,災害最嚴重的時候,河南省政府開展了“撤鎮設鄉”的政務改革。這項改革的初衷是為了“精簡行政機構、減輕民眾負擔”,但這麼一來,先前掌管賑災款項的官員就藉機紛紛跑掉,那些說了半天的賑災糧食也就統統沒了影子。
老百姓上了這個大當,再也不肯相信政府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