艘戰列艦陷入了癱瘓狀態,也就難以威脅到“新省會”了。
美軍的反擊並沒有多少威脅,當時“俄亥俄”號首部二號炮塔的三門主炮已經全部損壞,雖然沒有一發穿甲彈打穿了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但是在被四發26式穿甲彈連續命中後,就算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再厚實,穿甲彈撞擊時的巨大沖擊力也足以震壞炮塔內的所有裝置,並且震死,震傷炮手。另外,該炮塔後面的司令艦橋也是重點打擊物件。與“依阿華”一樣,“蒙大拿”級司令艦橋的裝甲厚度比主炮炮塔的正面裝甲要薄一點,大概少了50毫米的厚度,而這50毫米的厚度就足夠讓美國人感到後悔了。三分鐘之內,至少有八發穿甲彈打中了司令艦橋,其中有四發跳開,只有兩發穿透了裝甲,這已經足夠了,只要有一發穿甲彈擊穿,就算不爆炸,司令艦橋裡的官兵也將無法倖免,更別說是兩發,而且還都發生了爆炸。
在第一輪炮擊中,“俄亥俄”號的司令艦橋就被打掉了,這就如同一個人的大腦已經被打殘,身體就無法得到控制,空有強健的四肢,也沒有多少威脅。前面兩座炮塔裡的官兵是在兩分鐘後才知道司令艦橋已經被炸燬,艦長等戰艦上的高階軍官幾乎全部陣亡。在這兩分鐘內,b炮塔也失去了戰鬥力,最終只有相對低矮,難以被直接瞄準的a炮塔還可以使用。因此,在戰鬥開始後三分鐘,a炮塔的炮手利用輔助瞄準儀打出了第一輪還擊。
三發炮彈全都從位於六艘“新省會”級戰列艦編隊中間的三號艦,也就是“貴陽”號的頭頂上飛過的,然後落在了戰艦南面數百米外的海面上。這個偏差距離也確實有點嚇人。當初,設計師為了提高“蒙大拿”級的防禦能力,減少被彈面積,a炮塔被設計得相對低矮,可也因此而影響到了a炮塔的視界,結果,炮手根本就無法精確瞄準,打出的炮彈就更不可能威脅到對面的戰艦。
“俄亥俄”號的還擊把“貴陽”號的艦長嚇了一跳,可是很快他就發現,敵艦的還擊根本就沒有準頭,那就完全沒有必要擔心了。而且,正是這次還擊,讓六艘“新省會”級戰列艦的艦長都發現敵人還有還手的力量,結果,在接下來的幾輪炮擊中,六艘戰列艦上的54門主炮全都瞄準了“俄亥俄”號的a炮塔,打掉敵人的還手能力,這是戰列艦炮戰中的不二原則!
在接下來的四輪炮擊中,“俄亥俄”號的a炮塔至少捱了六枚炮彈,而且附近的部位也捱了好幾枚穿甲彈。破壞最大的應該是打中了艦首左舷的那枚穿甲彈。“蒙大拿”記的主裝甲帶到a炮塔下方的彈藥庫外側就終止了,在採用重點防護的原則下,艦首並不屬於重點防護區域,當時也沒有任何一艘戰列艦會在艦首設定厚實的裝甲。這枚26式穿甲彈將“俄亥俄”號的艦首炸出了一個達到了30多平方米的大缺口。而在捱了好幾發穿甲彈之後,a炮塔也失去了戰鬥力,裡面的官兵全部被震死,或者震傷。
到此時,已經是六點三十三分。“俄亥俄”號艦首方向上的主炮全部失去了戰鬥力。同時,戰列艦已經衝出了狹窄的港灣出口。在無法用艦首方向上的主炮還擊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接替了指揮的輪機長下令戰艦向右側轉向,準備把屁股甩過來,用艦尾方向上的兩座主炮進行還擊,同時避免在港口外擱淺,好讓後面的戰艦也跟出來。
這個決策似乎沒有什麼錯誤,可正是這個決策,最終讓“俄亥俄”號成為了第一個犧牲品。要知道,戰艦的側面投影要比正面投影大十幾倍,這不但更容易中彈,而且也給了對方炮手更多的選擇。同時,戰列艦不是驅逐艦,不是說想轉向就能迅速轉過來的。在速度不到十節的情況下,戰列艦要轉向90度,至少需要幾分鐘的時間,而在這幾分鐘裡,足夠對方的戰列艦打出數百發穿甲彈了。就算“俄亥俄”號皮堅肉厚,也不可能承受住這麼多的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