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禍亂燕北,動盪北疆,惡化南北關係;其二,命令河北討捕大使崔弘升,涿郡副留守武賁郎將陳稜立即撤離東都,火速北上剿賊,同時從遼西和北平抽調兵力加入剿賊戰場,力爭在大雪來臨前剿平白髮賊;其三,命令遼東大本營做好撤軍準備,一旦燕北剿賊未能實現預期目標,燕北局勢日益惡化,明年繼續東征事實上已絕無可能,則迅速撤回遠征軍,在加強北疆鎮戍力量的同時,於明年春天全力剿滅白髮賊,徹底解決北疆鎮戍危機。
軍方拿出的對策合情合理,就目前北疆形勢而言,南北關係日益惡化,北疆鎮戍兵力又嚴重不足,現在又增加了白髮賊這股反叛力量,變數太多了,解決起來實在棘手,唯一辦法就是以雷霆手段快刀斬亂麻地剿滅白髮賊,或許還能有限緩和當前危機,但前提是必須放棄東征。
然而,東征一旦宣佈結束,聖主和中樞就必須承認自己在決策上的失敗,接受自己在政治上慘遭重創的現實,而衛府則要承擔軍事失敗的責任,總而言之一句話,聖主和中樞威權淪喪,改革派的執政地位嚴重動搖,一大批中央官員和衛府統帥的政治生命就此終結,而中央集權改革必將倒退甚至失敗。
聖主臉色非常難看,這一結果他絕對不能接受,他必須繼續東征,以東征的最終勝利來逆轉改革派在政治軍事上的失敗,這一目標不可動搖,不可改變。
趙才對聖主的忠誠毋庸置疑。聖主初為晉王時,趙才就在其門下供事,算是晉王最早的“班底”。入主東宮後,趙才為右虞候,是東宮警衛軍統帥之一。登基稱帝后,趙才“水漲船高”一路升遷,官至右候衛大將軍,可見聖主對他的信任和器重,而趙才也肯定了解聖主的心思,也願意支援聖主,但目前的問題是,的確還有第二個解決危機的辦法,只是這個辦法牽扯到齊王,牽涉到皇統大戰,算是聖主的“家事”,趙才即便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擅做“主張”,不敢替聖主拿主意,更不敢公然干涉聖主“家事”,那是找死的前奏。
既然如此,趙才目的何在?是不是拿放棄東征來脅迫聖主立即“斷清家事”?只要聖主開口,只要聖主一力承當因齊王北上戍邊而造成的全部後果,那眼前危機就有了最好的解決辦法,畢竟眼前危機實質上就是齊王“一手促成”的,是齊王為了延續自己政治生命而不惜代價不顧一切做出來的。解鈴還需繫鈴人,決定權都在聖主手上,如果聖主決心置齊王於死地,那大夥兒就努力一把一勞永逸的“解決”齊王,反之,就遂了齊王的意願,政治上“流放”齊王,將其放逐於荒蕪邊陲,任其自生自滅。
但是,聖主不可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放棄了齊王又迫於威脅再起用齊王,這對他而言是個恥辱,再說聖主也不可能承擔由此所造成的“父子反目、血肉相殘”的惡果,這同樣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會嚴重損害聖主的威權,所以趙才的目的呼之欲出,他以強大的軍方為後盾,逼迫中樞核心層中的某個“大佬”主動站出來,在齊王這件事上,代替聖主出主意做決策,日後若齊王據北疆而稱霸,公然與中央對抗,或者以武力爭奪皇統,重蹈漢王楊諒之覆轍,則所有責任都由這位大佬來承擔。
這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貧道”,聖主“置身事外”倒是情有可原,而趙才就不“厚道”了,挖“坑”挖到最高權力層,也算是膽大包天,但他狐假虎威,扯著虎皮做大旗,藉著聖主的名頭給人挖“坑”,一幫大佬們也是面面相覷,無可奈何。
誰會捨身赴死,主動跳進這個坑裡?這個“坑”看上去風險很大,實際上回報也很豐厚,一旦齊王北上戍邊,解決了北疆危機,並幫助聖主贏得了南北大戰,父子和解,齊王贏得了皇統繼承權,那這個就不是“坑”,而是一份天大的功勞。
裴世矩“站”了出來,眾目睽睽之下,主動跳進了這個“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