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等等。一旦發現這些元素,就可以判別它們的技巧——例如,是與劇情無關的音樂(nondiegetic music)還是低角度取景(low…angle framing)。
但是,這些只是開始分析的第一步,分析者還必須培養出一雙看得出顯著技巧的銳眼,那很可能就是在影片中被大量運用的技術。例如,《波長》(Wavelength)中緩慢扭曲的前進式鏡頭運動,以及在《十月》中的快速剪輯,都引發觀眾的注意去進一步留心觀察。
此外,對於顯著的界定也取決於該分析者的意圖。比如,如果分析者有意呈現電影風格是製作電影的某種典型途徑,則可以集中說明技巧如何順應風格上的期待而出現。《馬耳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的180°剪輯不明顯,也沒有被刻意強調,但它恪守經典好萊塢連續性剪輯的要求,都是本片風格的重要特徵(第六章即企圖呈現這部片子在連續性剪輯法上是最典型的例子)。然而,如果分析者要強調某片風格的獨特之處,即可全神貫注於比較意想不到的技巧設計。布烈松在《死囚越獄》中的聲音設計非常突出,展現了很少導演會做的選擇(此即第七章所強調的音響設計的創意)。從這個原創的觀點來看,《死囚越獄》的服裝在風格上就不如聲音設計這樣突出,因為它的表現與傳統慣例相似。因此,分析者所發掘的顯著技巧,部分受到影片強調的影響,部分則取決於分析者本身的意圖。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三部分 電影風格(8)
第三步:找出整部影片中技巧的模式
Step3 : Trace Out Patterns of Techniques
一旦辨識出顯著的技巧,就可注意它們形成的模式(pattern)。通常技巧在整部影片或一個段落中,會重複、變化、發展,或與其他技巧平行對應等。第四至七章已說明電影中這些現象是如何發生的。
你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瞄準”(zero in)風格的模式。首先,你可以反觀自己的反應:倘若某場戲以前進推軌(track…in)的方式開場,你預期它會以往後拉軌(track…out)的方式結束嗎?如果某個角色向左看,你是否會認為,銀幕外的某人或某物在下一個鏡頭會出現?假使你覺得在一場追逐戲中,情緒逐漸高昂起來,是否會意識到正加快的音樂節奏或加速剪輯?
第二個認出風格模式的策略是,注意風格如何加強形式組織(formal organization)。電影導演經常故意設計電影的風格系統來強調戲劇發展。如在《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中,藉著轉換不同顏色系統,反映情節發展中的三個階段(圖至圖)。在《勇者無懼》(Amistad)中,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攝影師賈納斯?卡敏斯基(Janusz Kaminski)透過四場法庭戲中明顯不同的打燈及拍攝手法,閃回奴隸邁向自由的過程,從淺綠色、霧濛濛的燈光及多角度的運鏡,到最高法院最後一場戲中清新的照明與平穩的運鏡。在設計《淑女本色》(Portrait of A Lady)時,導演簡?坎皮恩(Jane Campion)和攝影師斯圖亞特?德賴伯勒(Stuart Dryburgh)讓色彩搭配主角的成熟過程。伊莎貝爾一開始是個理想主義且有點任性的年輕女性,背景是英國夏日,以明亮的綠黃色調為主;當她在錫耶那被陰險的求財男子奧蒙迷住時,色調是比較豐富溫暖的橘色和珊瑚色。多年後,她嫁給奧蒙但並不幸福,色彩設計急劇地變成淺藍色。結局場景重回英國鄉間,令人想起開場,但如今比較明智且悔不當初的伊莎貝爾,面對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