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孫閣老出資購買,但炸膛太厲害沒人敢用,只好扔在庫裡落灰生鏽。
“火銃雖好,但總炸傷自己人,反倒是為敵人助陣了。”
其實,明軍火銃經常炸膛誠然有製造質量的因素,更大的原因還是操作問題,由於明末時期明軍戰鬥素質急劇下降,在使用火器的時候一味多裝藥,使得爆炸時產生的壓力遠超過槍管的抗壓能力,炸膛也就不可避免了。所以,減小炸膛的機率,在質量改進之外,更重要的是制定出一整套簡單易行的使用規範。
“典史大人,炸膛的問題我已經解決了,要不要看看改進後的火銃如何射擊?”
魯典史眼睛一亮,這廝鬧了半天是在獻寶,如果真的解決了炸膛問題,這些火銃便可以拿出來抵禦韃子了。
“當真解決了?李總辦又是大功一件!”
李信的工程指揮部就設在了縣城北門裡的縣庫,這幾日抽空測試了幾支火槍,質量遠比想象中要好。於是他在火藥上做了些改進,黑火藥顆粒化是必備的,然後經過上百次的測試,又確定了每次發射不會炸膛的裝藥量,將一次發射定量的顆粒化黑火藥用一小方皮紙包成圓柱狀,一根根碼好,使用時用嘴咬開個口子倒入槍口即可。如此一來,既固定了裝藥量,又加快了裝藥速度。
李信從縣庫裡取出火槍又變戲法似的從隨身的一個小包裡取出早就包好的火藥,撕開裝藥,裝彈,用通條壓實,動作一氣呵成,嫻熟的彷彿他便是一名久經戰陣的火槍手。最後將引燃的火繩固定在火繩夾上,舉槍射擊。隨著爆響聲從槍尾一側衝出了大量白色氣體。接著,李信重複之前的動作,一口氣發射了十次。
空氣中瀰漫著火藥燃燒後殘留的濃烈硫磺味,魯典史揮揮手試圖驅散環繞在身周的白煙,李信這十槍打的他心驚肉跳,生怕一不小心炸了膛,將其炸傷;他是親眼見過幾個士兵民壯接連炸膛受傷的慘狀,所幸這傢伙安然無恙,總算長舒一口氣。
“典史大人,如何?”時人稱火銃,但李信總習慣叫火槍,他一臉得色的講起火槍炸膛的因素,以及相應的改進方案。
魯典史對此還是持懷疑態度,認為李信不過是運氣好沒有遇到炸膛,但聽他一樁樁道來,似乎也有些道理。最後在李信慫恿下,為了證明自己並不是膽小之徒也壯著膽子發射了十槍,果真安然無恙,雖然背後衣裳早已被冷汗溼透,眼睛裡卻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李總辦此法果真管用。”
“我這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炸膛的機率,也沒說會百分百避免炸膛,畢竟每支火槍質量不一,但總歸不會大機率發生的。”
李信一用這種方式說話魯典史就頭疼,囉裡囉嗦不算還夾雜著前所未聞的詞語,但仔細聽也能明白個大概,他這是在防止話說的太滿,避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還是有點滑頭嘛,魯典史暗暗對李信下了一個評語。
“典史大人我建議咱們高陽縣招募民壯成立一支專門由火槍手組成的火槍隊。”
“火槍隊?”
魯典史終於明白,李信繞瞭如此大一個圈子,這才是他要講的重點。原本李信打算的是,先將魯典史說服,再由他去說服孫承宗和雷縣令,但卻不知道自己不但找對了人,而且眼前這個人就有能力達成他的願望。
典史一職原本只是管理緝捕、囚獄的小吏,但高陽縣是小縣,不設縣丞、主簿,便由典史兼管其職。所以魯之藩這個典史雖然不入流卻在高陽縣擁有很大的權力,大體上相當於李信前世的常務副縣長兼政府辦公室主任、公安局長以及一些雜七雜八的局長。再遇上個避禍唯恐不及的雷縣令,很多事只要取得本城士紳的諒解與支援,魯典史便可一言而決。
高陽縣沒有駐軍,僅僅靠幾十個皂隸維持治安,韃子入寇,京師戒嚴,不能光指望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