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組織民壯已經迫在眉睫。李信這個建議等於正中他下懷,成立一支火槍隊這個建議很超前,也很吸引他。在明軍的戰鬥序列裡裝備火銃的部隊一般都是配合作戰,如果成立一支專有火銃部隊豈不是成了戰鬥中的主力?是以,他很想聽聽這傢伙又有什麼主意。
“火銃功能大體相當於箭矢,如無步兵配合恐怕難以獨當一面……”
“大人所言不錯,但咱們高陽打守城戰,遠端攻擊兵種自然是主力啊!”
魯之藩恍然大悟,情緒逐漸高漲起來。李信適時的又潑了一盆冷水,“問題是縣庫中的五百火槍數量遠遠不足,而且這五百火槍也是樣式不一……”
“需要多少才夠?”
李信同時伸出大拇指和小指,“總得這個數!”
魯之藩陷入沉默之中,所需火銃數目雖多,但只要肯去弄總能弄到,最大的難題所在卻是人。身為典史的魯之藩對高陽縣人口瞭然於胸,高陽縣登記在冊的百姓8274戶共49442口,其中男丁27261口,歷經數次大災實有之數能達到十之六七就不錯了。況且還要修牆,高陽民力豈不是用盡了?想及此處不禁冷汗淋漓,再看李信一臉的期待,目光如火,可這等機密豈是隨意洩露的。
烈日炎炎,烤的兩個人直冒汗,李信哪裡知道魯之藩的心理活動,接著提建議,“規模上可以循序漸進,先招募2000人進行基本的操作訓練,等後續的火槍到位,再另行招募。還有,第一批是作為火槍隊的主力,建議從曾遭受韃兵之禍的人家中招募,家恨國仇,打起仗來敢不用命……”
日落西山,李信有點沮喪的蹲坐在工地高處一塊平臺上,整個工地盡收眼底。絕大多數的民夫們都被組織起來用木板釘制灌注模具,原本清一色的土石施工,如今變成了鋸末橫飛的木工場地。魯之藩走的時候什麼都沒說,這讓他有種一拳打空的感覺,自己連典史都說服不了,又拿什麼去說服孫承宗和縣令呢?更何況那縣令一貫看不上自己,去勸他肯定沒戲,看來只有抽空去說服孫承宗了。
自從李信接任築牆總辦之後,孫家的人就很少來,孫承宗更是再沒露面,想見他一面竟是不能。不但如此,連孫鉁都沒再露一面。只遣了一個僕從過來,說是一切要求儘管提,均由這僕從負責置辦齊備。
與此同時,孫家老宅正廳內,孫家二公子正垂首而立聆聽父親訓示。
“二郎啊,你怎麼看那個李信?”
“雖然出身馬賊,但勝在心懷忠勇。”
“那他提出的防守三策,你又怎麼看?”
在商議時局的時候,孫承宗總不忘了考校這個兒子。
“依孩兒看,只有築牆可行。遷民牽涉複雜,所謂管制又奪人家產,難矣哉!”
孫承宗捋須不語,又道:“派去調查的人可回來了?”
“回來了,此人祖上都是馬戶,後來從了馬賊,實在沒什麼起眼的地方。”
說到此處,孫鉁像是想起什麼來,“李信今日拉著魯典史使了一通火銃,動靜弄的還不小,連魯典史都親自放了幾次。”
那批火銃是前次韃子入寇時為防萬一準備的,只是接連出現炸膛事故才不得已封存,沒想到那李信竟如此膽大,連魯之藩都跟著胡鬧,正值多事之秋,萬一出現個好歹還有誰能替代他們。可孫承宗又一轉念,魯之藩素來老城,難道他們是在打這些火銃的主意?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李信再提出築牆伊始便一同提出了購置火器。拋開火器炸膛問題不談,兵事上畢竟是朝廷敏感的禁區,以李信的身份不讓他參與進來既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
這事只能由高陽縣衙門出面才順理成章,雷縣令顯然已經存了去意,根本不會出面。民壯又必須組織,誰也不能指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