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
平定駐軍,在奈何關之戰發生不到半個時辰,就已從逐級傳遞的峰火得知有敵情,峰火是三股,表明來犯之敵甚眾,一級警報。
平定守軍一邊派出快馬,三百里加急,向太原總部報告,一邊按照預警方案,向奈何關派出援兵。既是援兵,當然是越快越好,騎兵自然就成為首選。
駐守平定的,是楊奮的補充師兩個旅,五千人馬。補充師不是作戰師,而是訓練師,其主要職能,就是訓練新兵,合格之後,做為兵源儲備。一旦前線作戰部隊出現傷亡,就從補充師勾抽兵員補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補充師計程車兵,都是合格的戰兵與輔兵。
補充師主要訓練步兵,沒有騎兵編制,但平定軍營卻不乏戰馬,不算多,三五百匹還是有的。
正當平定駐軍集結完畢,準備派出三百人的選鋒軍,騎馬先一步馳援。這時,奈何關的那兩名哨探,一人雙馬,飛速趕到了。
宋軍偷襲、兵力三千、井陘關失守、奈何關危急。這一條條爆炸性訊息,令平定駐軍一下炸了鍋。
第一補充旅旅長左開,當場就急了眼。駐守井陘關的守備營,就是他的部隊,井陘關失守,他也得負連帶責任。現在可好,三千宋軍,一夜破井陘,殺奔奈何關,這可怎麼得了!
左開當即就要親自出馬,率軍馳援,但被楊奮止住。楊奮是讓左開等一等,更換援兵。改用另一支軍隊。
重甲刀斧兵!
天誅軍最早成立時,那會還沒有天誅之名,當時四大戰兵營中,每戰必在最前,斬馬劈敵,以身擋之,就是這重甲刀斧兵。
重甲刀斧兵的存在,一直到戰車出世,才被重甲長槍兵替換掉。主要因為擊殺逾車城而入的敵人,用槍刺比用刀斧劈砍更好。用刀斧的話。一旦砍空,收不住手,很容易就會劈在車壁上。到時敵人砍殺光了,戰車也要大修了。
因為戰車的出現。野戰機器重甲刀斧兵退出了天誅軍一線作戰序列。在天誅軍第二次擴軍的時候。狄烈將四個戰兵營的重甲刀斧兵合編為一營,是為重甲刀斧營。這個戰鬥力強悍的營,就放在平定。隸屬楊奮的補充師。
這樣做出於以下幾個原因:一、天誅軍戰鬥頻仍,主力經常撒在外圍,太原也好,天樞本城也罷,時常缺少重兵鎮守,必須有一支鎮城力量;二、平定做為天樞城勢力首個州府級的基地,根基打得很牢,群眾基礎也好,更妙的是,地處太原與天樞城之間,可以有效對這兩處重地做出預警;三、放一支有實戰經驗、戰鬥力強橫、忠心可靠的軍隊長期鎮守腹地,可有效地鎮懾某些心懷不軌之輩,並能應對各種突發敵情。
說實話,正是因為有了楊奮與重甲刀斧營,這些忠心耿耿的可靠力量看住老巢,狄烈才敢於率軍四出征伐,不用擔心自家後院生變。
重甲刀斧營,天樞城的壓軸力量,輕易不會動用,而現在,是時候讓敵人顫慄了。
來犯之敵兵力雄厚,普通的乙級旅,尤其是沒有作戰經驗的乙級旅,很難說有必勝的把握,所以出動重甲刀斧營,就是一個必然選擇。
考慮到奈何關與井陘道的狹窄地形,楊奮決定派出半個營為第一增援梯隊,二百重甲刀斧兵。三百匹戰馬,騎兵二百人,再有一百匹戰馬馱負步人甲與長刀大斧,正好夠用。
第二增援梯隊為一千步兵,以二百匹戰馬馱負兵甲,急行軍增援。
臨出發前,有一軍將前來報道,請求隨軍作戰。
這人楊奮認得——張憲。
張憲已經在太原軍校學習兩個月了,軍校十日有一假。張憲此時尚未成家,也沒有家眷,攢了兩個月的假期也無事,便替幾位哥哥回太原探望親眷。正好趕上這一檔子事,當即自告奮勇。
左開本不允,但楊奮卻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