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上、習俗上和情愫上與帝國達成一致。
與匈奴人相對的,高句麗、新羅、百濟都是農耕國家。其中高句麗自西漢就是大漢領土的一部分——高句麗縣,後來在王莽時期他們才獨立出來。百濟、新羅的創立者最初都是高句麗縣中之人,後來扯起大旗,分別佔據半島南面東西兩邊,這才創出了百濟和新羅。
所以,朝鮮半島三國與帝國相比較,雖然語言和習俗略有不同,但無論是意識形態、道德操守、法律條規、建築風格都跟帝國十分相似,即便略有差異,處於強勢的帝國很容易就能將之同化,捋順到帝國想要的步調上來。
想到這些,在與群臣經過一段時間商討過後,欒奕決計將高句麗、新羅、百濟徹底併入帝國,成為帝國領土。朝鮮半島自此更名為濟州下轄高句麗、新羅兩個郡,以及百濟王國共三部分。
百濟國王此番獻關有功,出於道義欒奕沒有摘去他的王冠。而是親自為他加冕,冊其為百濟王。與蔡琰的智德皇后之位一般,百濟王只接受了冊,得了個百濟王的名,並享受國王待遇,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權柄。百濟王國實際上與陳留國一樣,只不過就是神聖華夏帝國境內的一個小藩國。王國的實際統治者其實是丞相,丞相由帝國調派,下級行政體系由百濟本地官員和帝國調派來的官員共同組建而成。
高句麗和新羅則與帝國其他郡縣一樣,郡令由帝國人出任,輔以翻譯協同。下級長史、書記或縣令主要由百濟、高句麗、新羅人出任,帝國只派駐些許官員予以技術指導。各縣新建教堂裡的神官皆由帝國派入,待地方信徒增多以後,再嘗試從地方臨時徵召。
地方軍隊四分之一由帝國派駐,餘下部分從當地招募。
政策方面,由於濟州剛剛經歷了戰火,且隨著高產作物在江南成功試種,帝國糧食連年豐收倉稟殷實,國庫丰韻,所以一時半會兒用不著濟州這點稅收。
所以,帝國免除了濟州未來五年的所有稅收,這不但對濟州百姓而言無疑是天大的好訊息,對帝國的商賈而言亦是一則喜訊。
正所謂有奶便是娘,濟州百姓深知無稅狀態下幸福的生活即將來臨。前些時日他們還在為帝國的無端入侵心懷怨言,一聽稅收取消,態度當即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雖說沒對帝國感恩戴德,但心裡的怨氣卻也消失了個七七八八。
對於帝國的商人而言,稅負一直是他們謀取財富的桎梏。
誠然,隨著最近幾年各地教會依據上意紛紛開展了普法教育,“有國才有家”的思想深入人心,富賈和門閥們知道只有繳納了稅負帝國才能圈養軍隊保護他們的土地、財富和家人,帝國需要他們的稅負來發展壯大,只有帝國強盛了,他們才能能力和機會去賺取更多的財富和享受更加安定的生活。反之,他們只會成為受外族人欺凌的可憐蟲。
這些話富賈門閥都理解,可是出於人貪婪的本性,仍無法徹底抹除他們對少交或者不交稅負的渴望,只是礙於典律管控的實在嚴格,才沒能將偷稅漏稅的想法付諸實施。
所以,濟州免稅五年的訊息一經傳出,便引起了帝國廣大商賈趨之若鶩般的追捧。
免稅政策還未施行,部分商會便打起了小算盤,“濟州的棒槌(人參)和香料可是帝國緊俏的商品啊!”
“是啊是啊!”
“德先,你別光點頭。快說說,你準備做點什麼?”
表字德先的那個人端著茶盞,撇去浮在上層的茶花,抿一口茶水得意洋洋道:“我就是個倒騰茶葉的,還能做什麼?我尋思著明年清明下了新茶,運一批去百濟看看情況。”
“那感情好!我想運批布料過去。”另一名商賈插話道:“到時候咱們可以結伴。雖說眼下事態好,可保不準濟州那邊還有山賊什麼的。咱們作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