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居中聯絡三楊……這幾筆,有板有眼,你敢說不是你出的主意?”
徐循道,“您小看皇后娘娘了。”
她頓了頓,還是承認,“這三件事,是妾和娘娘一道商議著定的。”
這件事,不能不說是辦得漂亮,徐循這麼說,似乎是不想居功,又似乎是想要分散太后的怒火,太后瞥了她一眼,眼神轉冷,“可惜,你這人一生就錯在個眼光上了,當日我如何待你,你自己心裡清楚,你又如何回報我?皇后這些年來,害你多少次,你卻始終都不肯回報她幾招,如今,更可謂是為皇后拋頭顱灑熱血了,結果如何?局勢才定,她就迫不及待地把你送來,好摘出自己去了,嘿,被人用過就丟的感覺,好麼?”
她話裡隱含了些許戲謔之意,似乎徐循所信非人的窘境,令她看戲看得很開心,更有些隱隱的探究,像是想要知道徐循所作所為,背後究竟是為了什麼,畢竟,若要說她是為了幫皇后,連太后自己都不會相信。
她的反應,也幾乎全在徐循預料之中,自然更逃不過孫後的猜度,她畢竟是從小被太后帶大,對她的瞭解之深,可能還要勝過徐循許多。
“唯有我主動把你送去,你才能順理成章地表現出對我的厭棄和不屑。”雖然徐循表現出領會之色,她仍是沒有吝惜解釋,而是凝重道,“一定要逼真一點!”
太后到底還是拿住了宮中的主權,沒有被軟禁起來——以她後宮尊長的身份,只要還能自由活動,就依然是後宮之主。當日徐循和皇后盤算之中,並未想過事情又會生出變數,襄王居然嚇得直接跑出京去。送出去那封信以後,襄王當面沒給迴音,兩人便直接把他當作心懷叵測來計劃了。在她們的計劃裡,傳播謠言、開檔庫尋佐證,找劉胡琳為人證,是環環緊扣的三步,期間不會留給太后多少反應的時間。一旦大勢可成,則這有根有據的陰謀論,足以令百官對太后生出絕大疑竇,屆時若太后還不服軟,正統派佔盡道理、名正言順,怎麼做都不會有人非議置喙了,屆時則再以大義說服馮恩,闖入清寧宮控制太后,搶出栓兒,即刻舉行登基儀。
若是如此,那麼順理成章,之後大臣會援引遺詔,請皇后垂簾,連提都不會提到太后兩個字。皇后自然也還不敢殺掉太后,維持軟禁清寧宮的局面,大家該幹嘛幹嘛去就是了。但事情的發展,總是不可能盡如人意,誰能料到避居十王府的襄王耳目如此靈通,膽子又怎麼忽然變得這麼小?一聽說這謠言,居然直接給嚇跑了,還上了奏疏,內閣更是配合無比,直接把奏疏送去了清寧宮。倒是真的給了太后思考翻盤的時間,把這件事較為圓滿地順了下來,更是將治國大權,攬入手中。
這裡頭必定是有些變數,為兩人沒有計算到的,只怕半是天數,半是人為,徐循按直覺,心裡隱約猜疑的是三位楊大人中的某一位,只是她對這三人根本毫不瞭解,要再深入分析,卻也無以為繼。不論如何,這一場風波,最大的贏家乃是內閣,太后、皇后,在不同程度上都輸了一截,各自都有些損傷。其中皇后這邊,自保無虞,卻不可能保住徐循,而太后,吃了她徐循沒問題,卻不可能再動皇后。
局面如此,無法改變,那再垂死掙扎也沒有太大意義。皇后不可能為了她徐循一人封住坤寧宮,不讓太后使者進宮相召,又或者阻住徐循應召而去,這不是一時一日的事,是一輩子的事,這麼鬧,只會給太后的脾氣來個火上澆油,更增添她拿徐循洩憤的決心。
所以不但要送,而且還要早送,送得越盛大、越迫不及待越好。如此,徐循的面上才會越難堪,太后看了才會越高興。以她性子,既然皇后用過就丟,希望徐循死,她倒多數不願意當這個槍了,屆時,徐循再以淚洗面、誠懇認錯、苦苦哀求……如此按部就班地表過忠心,有很大的可能,太后也會動心,給皇后留個深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