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和其他一群志同道合的學者及年輕的經濟學家一起努力,終於在1989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股票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市場。今天,這裡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最活躍的一部分。
此後,自認不適合在政府部門工作又有媒體情結的王波明建立了財訊傳媒集團。而他的朋友高西慶現在已成為中國投資公司的總經理,負責中國近2000億美金的外匯儲備投資。
其他一些海歸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中國經濟改革的程序。例如,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的高層。根據王輝耀的統計,海歸參與了幾乎所有世界500強公司在中國的業務。例如,劉二飛作為美林亞太區的董事局主席參與了著名的聯想收購IBM PC業務;中國的神華在香港上市的過程中,劉也是重要的參與者。
2007年,萬鋼被任命為中國科技部部長。他能夠流利地講英語和德語,曾任奧迪的高階工程師、上海同濟大學的校長。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同時又是海歸的萬鋼被視為新一代中國政府官員的代表之一。而在教育機構擔任領導職務也是海歸回國後比較普遍的選擇。根據###的統計,中國78%的大學校長以及63%的博士生導師都是海歸。
今天的中國海外留學生多是在自己家庭的資助下,大學畢業後赴海外讀書。但是中國的第一代海歸的生活卻沒有如此順風順水。他們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長大,青年時代經歷過上山下鄉,雖然正規的學校教育被中斷,但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們並未因生活的動盪而停止學習。
美林的劉二飛依稀記得那段艱辛的求學歷程。每天晚上幹完農活回到住的地方,他總是要複習英語單詞。1978年恢復高考以後,這群勤奮的人大部分都得以進入大學。改革開放以後,他們走出國門,把他們在中國的經歷和在國外接受的理念結合起來。
###的統計資料顯示,現在回國的中國留學生比例仍然偏低,2006年約有四分之一的海外留學生回到祖國。但是回國的人數正在增加,因為中國的經濟實力正在迅速提高,而中國的經濟活力也給海歸以施展才華的舞臺。
很多人都相信,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海歸會在中國未來幾十年的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在一次會議中說,未來30年會是海歸展示才華和經驗的重要時期。林本人也是海歸之一,1986年在芝加哥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
“海歸是中國社會精英中的精英”,林說。他認為海歸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可以把海外的經驗和中國的經驗結合起來。但是機會也意味著挑戰。“中國正處於轉型期,我們和其他國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海歸必須創新才能推動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林說。
刁瑩/文
農民工的往昔與今日(1)
21歲的青年甄博在廣東省佛山市的一家生產牛仔布的工廠裡打工。他在印染車間裡幹活,手底下管著1臺機器和4個工人。甄博心裡有個算盤,再幹幾年,爭取能當上車間的領班,那時候他手底下就會有12個人,工資也會從現在的4500元漲到6000多塊錢。
甄博的老家在河北農村。初中畢業後,他就輟學回家幫父親務農。不久,他經人介紹在省會石家莊市的一家紡織廠謀到了一份印染工的工作,每個月掙1000塊錢左右。
當時帶領甄博幹活的師傅來自廣東。由於工作勤快,3年後,甄博被他的師傅推薦到廣州的一家服裝廠打工,每個月能掙3800元。1年以後,他又跳槽到現在的這家工廠,工資又漲了800塊。
和千千萬萬個遠離家鄉到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打工的年輕人一樣,甄博希望自己口袋裡的錢和事業都蒸蒸日上。
改革開放的幾十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