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明—司馬懿的博弈中,孔明瞭解雙方的局勢,製造空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讓司馬懿感到進攻有較大的失敗的可能。如果我們用機率論的術語來說,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馬懿對進攻失敗的主觀機率。此時,在司馬懿看來,進攻失敗的可能性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於進攻的期望效用。即:司馬懿認為進攻的期望效用低於退兵的效用。諸葛亮惟有透過這個辦法,才能讓司馬懿退兵。
司馬懿想,諸葛亮一生謹慎,不做險事,只有設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鎮定自若,焚香操琴。此時,司馬懿覺得“退”比“進攻”更合理,或者說期望效用更大。於是後軍變前軍,前軍變後軍,後退而去。結果是諸葛亮得以逃脫。司馬懿對局勢的判斷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對諸葛亮的判斷是基於以前的認識,這就是“歸納法”,我們會在第七章中討論歸納法在博弈中的作用及其侷限。
空城計博弈是不完全資訊博弈,我們說過《三國演義》是一本博弈實戰教材,在該書中有完全資訊博弈例項嗎?當然,曹操與諸葛亮的華容道博弈就是一個完全資訊博弈。
曹操親領八十萬大軍進攻東吳,孫權和劉備聯合破曹,曹軍大敗。曹操引兵而逃。經過一路廝殺,來到一處,軍士報:前方有兩條道路,請問丞相走哪條路?曹操問:哪條路近?軍士說:大路稍平,卻遠五十餘里。小路投華容道,卻近五十多里。曹操令人上山觀望,回報:小路山邊有數處狼煙,大路並無動靜。曹操叫走華容道。諸將問:烽煙起處必有軍馬,何故反走這條路?曹操說:豈不聞兵書有云:“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諸葛亮多謀,故使人于山僻放煙,使我軍不敢從這條路走,他卻伏兵於大路等著。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計。諸將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曹兵走華容道。但關羽依著諸葛亮的妙計在華容道等著曹操,於是關羽上演了一場“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的捉放曹的義舉。逃過華容道大難,曹操只剩二十七騎!
在曹操與諸葛亮之間的這一華容道博弈中,曹操的策略是在走華容道還是走大路之間進行選擇,而諸葛亮派關羽埋伏時,要在埋伏在大路還是埋伏在通往華容道的小路之間進行選擇。
這個博弈如同猜硬幣的遊戲一樣,是一個“零和博弈”5它沒有純策略納什均衡點。雙方對博弈有完全的資訊,各種策略下的博弈支付是公共知識——我們下一章將說明什麼是公共知識。但雙方無法知道對方的策略選擇,而只能進行猜測。曹操要選擇走諸葛亮的軍隊不在的路,這是他的最優的結果。而諸葛亮的最優結果是埋伏在曹操要走的路上。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曹操
諸葛亮
華容道
大路
華容道
捉住曹操,被捉
白等,逃脫
大路
白等,逃脫
捉住曹操,被捉
諸葛亮製造埋伏在大路的假象,其實則派關羽埋伏在小路。這裡關鍵是誰能真正猜到
對方的策略,誰就是贏家。諸葛亮勝曹操一籌。這個博弈不存在純策略納什均衡點,博弈結果是:曹操選擇了走華容道,結果被抓;關羽在華容道守候,抓住了曹操。
6.約定與協調博弈
先看一個道路通行博弈。
道路是浪費土地的,因為它的建設需要佔用土地;道路又是節約土地的,因為若沒有道路的方便人們將踐踏更多的土地。隨著人口的增多,道路在增加,道路上行走的車輛和行人也越來越多。道路上的行人和車輛有來有往,若沒有交通規則,情況會如何?
假設在某條道路上向相反方向行駛的兩輛車在某處相遇。若它們均走自己的“左邊”、或均走自己的“右邊”,它們則能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