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即“立足於人民大眾,與生活聯絡,和社會活動結合,為人民大眾服務。……目的是改造社會,改變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使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人” ,陶行知認為,中國自廢科舉,興新學以來,辦了三十多年的新教育,雖然從“忠君、尊禮、尚公、尚武、尚實的宗旨”變為“依著三民主義的宗旨” ,但有個共同的毛病是“教育與生活脫離”,他在30年代前後辦的曉莊師範學校、山海工學團,以及1945年春與李公樸、史良等在重慶創辦的社會大學,都實行“教學做合一”,為中國培養了一批新型的知識分子,其中還包括一部分共產黨員知識分子。
第四代革命知識分子成長於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一特殊的歷史環境中,民族的危亡,社會的動盪,使他們具有更加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更為突出的政治參與傾向,更接近平民百姓的生活。日本入侵中國,給中國的教育事業帶來巨大破壞,如戰前有中等學校3184所,學生57萬餘人中受戰爭影響的達50%;大學,戰前有108所,到1938年10月,被轟炸破壞達91所,其中25所不得不停辦,繼續維持的僅83所 。從“七七事變”到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國民黨統治區大批學校向大後方轉移。在日本飛機的狂轟濫炸中,數以萬計的學生和教師拔山涉水、風餐露宿,顛泊流離,從一處轉移到另一處,不僅經受了生活的磨練,瞭解了普通百姓的苦難,飽嘗了政府的腐敗無能,而且遭到了經濟的巨大損失,承受了人員傷亡的巨大悲痛。上述難忘的經歷,為這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
這裡,介紹一所抗日戰爭時期很有名的學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它是由北平和天津向西南遷移的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合組成的。學校在戰火紛飛、漂泊不定,處境艱難而又危險的條件下,堅持辦學。有些學生回憶當年說:“聯大實在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大學,校舍都是泥牆,宿舍是茅草蓋頂。遇上龍捲風,屋頂就捲上天去,再碰上雨,你就可以撐起紙傘挨淋一夜。屋外就是野草,老鼠出沒,跳蚤滿地,白天黑夜咬得人不得安寧。吃飯更不用說了,國民黨政府給我們吃的都是最壞的米,裡頭還常常有老鼠屎……” 。天上,日寇空襲不斷,警報聲刺耳不停,在混亂中,有的學生慘遭國民黨憲兵殺害。學校裡,儀器裝置條件很差,圖書館裡書籍寥寥。而學生們學習熱情很高,“大多數學生不得不終日埋首於課業,個別學生甚至一個星期很少上床睡覺,疲勞時只好伏案假寐” ,有些“還組織了課外讀書小組,主要是學習社會發展史” 。同學們為克服經濟困難,積極開展半工半讀活動,如“為學校圖書館借書、清理書刊”,“為昆明圖書館抄地方誌”,“到中小學或私人家裡教課”,“在電影院替觀眾對號找座位”等等 。抗日戰爭中的西南聯大,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他們不僅學業精湛,而且富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主意識,被毛澤東主席譽為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的搖籃”。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政府很快對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發動了全面的進攻,引起飽經戰亂之苦的廣大知識分子的反對,由著名學者李公樸、聞一多籌備成立昆明各界爭取和平反對內戰委員會。併發起萬人簽名運動,遭到國民黨政府的鎮壓,一天之內打死四人,打殘一人,重傷11人,輕傷14人,第二年(1946年),李公樸,聞一多先後被特務暗殺。這一事件極大地震撼了廣大青年學生的心靈。1946年12月底,在北京又發生美國兵強暴北大女學生沈崇事件,引起全國性的反美抗暴運動。不僅青年學生積極投入鬥爭,連大學教授們也義憤填膺的向美國大使提出抗議,據統計,“清華大學贊成罷課抗議的教授、助教達99%,贊成遊行示威的亦達90%以上” 。許多平時不關心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