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腰肌筋膜水腫、粘連、無菌性炎症,從而引發勞損。
此外,先天性脊柱畸形、下肢功能或結構缺陷,也可導致腰背部組織勞損;妊娠晚期腰部負擔增加也容易產生勞損。
知識點連結
腰肌勞損又稱“功能 性 腰 痛 ” 或“腰背肌筋膜炎”,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軟組織慢性損傷。實際生活中,腰肌勞損則是慢性腰痛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常被看成沒有明確器質性病變的慢性腰背部疼痛的總稱。
它可單獨存在。但由於腰部和臀部的相互連線,相互影響,故實際上許多慢性腰肌勞損合併臀肌勞損。更進一步地說,在慢性腰臀部肌肉勞損的同時,往往伴有腰臀部筋膜、韌帶、關節囊、骨膜、脂肪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
腰肌勞損症狀
腰部疼痛是慢性腰肌勞損的主要表現。疼痛的輕重因人而異,輕的只有痠麻、脹痛不適感,腰部無力;重的會有刺痛,甚至灼痛。勞累時疼痛加重,經臥床休息後,疼痛可減輕或消失,但稍有不慎,再受傷或受涼,又可復發。適當活動和經常改變體位時疼痛減輕,打噴嚏、咳嗽、大便用力時又會加劇。
疼痛的部位不同。有的比較侷限,只限於腰部或臀部,病人能清楚指出疼痛所在部位;有的疼痛深入,向外放射,區域模糊,散佈於臀部、大腿兩側、大腿後側、小腿外側和足背。
時間上疼痛也有所差異。有的白天腰痛加重,而休息及夜間睡眠時減輕;有的夜間甚痛,常因腰臀部疼痛不能入睡或半夜痛醒,起床時更感後腰臀部疼痛;有的陰雨天腰痠背痛,長時間持續不愈,雖臥床休息也不見效。
多數腰肌勞損者的腰部脊柱會有側凸,脊柱向前的正常彎度減少或消失。脊柱活動受到限制,前屈時更加明顯,觸痛點常在第四、第五腰椎棘突之間,或偏向一側。同時伴有膝反射或踝反射減退或消失,部分人小腿外側或後側會有麻木感,久病者患肢有肌肉萎縮發生。
腰肌勞損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發一系列的不良後果。輕者,不能堅持彎腰工作,常被迫時時伸腰或以拳頭擊腰部以緩解疼痛;重者,會加重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等疾病,增添更多痛苦。每天持續不斷的綿綿疼痛也會讓人難以集中精力學習、工作,這樣自然心情也不會很好,因而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第十七章 腰肌勞損(2)
知識點連結
儘管吃藥能夠緩解腰肌勞損帶來的疼痛,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推拿按摩更是治標不治本。這裡推薦一個倒走療法。大家不妨試一下倒走,看是否有效。倒走時需腰身挺直或略後仰,使向前行走得不到充分活動的脊椎和腰背肌受到鍛鍊,調暢氣血,有效消除疲勞和腰背痠痛之苦。考慮到安全因素,最好穿一雙負跟鞋,即鞋底前高後低。走路時步子要小,速度要慢,腳尖不外撇。負跟鞋還能使人體重心強制後移,有效矯正骨盆前傾和腰椎前凸。
小功法演示
拗動六環功
①並腳站立,兩臂自然下垂,兩掌心貼近股骨外側,頭頂正直,舌抵上顎,體重平均在兩腳,摒除雜念,使身心達到虛靜和松空。兩眼平視,松肩垂肘,兩臂左右展開,向前上劃弧,至胸前兩掌相合,兩手心勞宮穴相貼,但勿用力,意念兩掌掌心。
②兩掌向左前上圍繞頭頂劃第一個圓弧。視線要始終注視手掌運動方向,在兩掌向左側運動時,腰胯要向相反方向右側拗動,兩掌轉到身體右側時,腰胯儘量向左,運動當中手掌與腰胯運動方向始終相反,頭部第一個圓弧劃完後,兩掌回到胸前,屈膝蹲身,兩掌繼續繞膝劃第二個圓弧。劃完膝部第二個圓弧後,腿也隨著直起。兩掌經小腹前繞胸部劃第三個圓弧,劃完兩臂向前伸直,停在小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