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混亂和蒙上長期陰影;會被個別別有用心 的人藉機利用,搞亂移民工作;會造成移民在情緒上與政府的對立;會嚴重影響庫區正常工作的開展,給庫區移民工作造成長期困難……
渭南和陝西方面以組織的名義講出的話無疑是有份量的。從記者統計的情況看,1997年,經渭南和陝西有關方面不厭其煩地找某些新聞單位交涉,同時,以求中 宣部領導打招呼等手段對全國敢於對其曝光的新聞媒體進行“治理整頓”,此後的三年間,全國新聞界對三門峽庫區的“負面報道”基本絕跡。
一級“組織”對新聞界的影響和控制是短暫的。新聞界對“三門峽庫區問題”的沉默終於再次以《內參》方式爆發。
2001年3月,遭到渭南官方猛烈攻擊的《工人日報》再次發《內參》揭露庫區問題。接著,《農民日報》、《人民日報》先後發表《內參》,對渭南市移民局的 問題進行了反映。
這些《內參》中,《農民日報》記者陳代安的“渭南移民局鄭博等人竟敢碰移民資金‘高壓線’”最具代表性。
這篇《內參》開門見山地指出:在古代,揮霍浪費水利專項資金是要殺頭的。建國以來,中央三令五申:移民資金屬救濟性質,必須專款專用,不得用於非移民項 目。某中央領導更是極言:“移民資金是‘高壓線’,誰也不能碰!”然而,記者在陝西瞭解到,渭南市移民辦原主任鄭博等人不僅敢碰移民資金這條“高壓線”, 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簡直敢割這條高壓線……
在該文“15萬移民的‘救命錢’”一節中,記者指出:1987年,移民返庫後,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先後給渭南移民局撥付一系列經費。主要有:安置15萬移民 返庫區定居經費2億元和30萬畝土地及一定數量的計劃內物資;渭南移民局經陝西和水利部呈報了3。4億元的“安置補充規劃報告”,0。96億元的扶持移民 生產週轉金和大宗額的遺留規劃報告。這些報告經國務院同意後大多下撥給了渭南移民局。
記者指出:大量“救命錢”沒有用於“救命”。比如,將安置15萬移民“壓縮”為7萬餘人,從中餘下大量的資金、土地和物資,被渭南移民辦一些人挪用或揮 霍。具體事實有:
非法拆借給某些非移民單位和個人。經鄭博批准,1986年以來,渭南移民局將650多萬元借給臨渭百貨公司、蒲城某個體戶、市政府機關,這些錢大多有去無 回;
非法入股或搞投資開發。經鄭博等人策劃,陝西省移民辦、渭南市移民局和另一家移民部門共投資900萬在大荔辦礦泉水廠;1993年,陝西省移民辦、渭南移 民辦共投資225萬到陝北子長縣打油井;1993年,用65萬移民款到港商籌建的萬達公司入股;1995年,向綠福德公司投資40萬,這些錢全部虧掉。
為本單位搞創收。多年來,鄭博等人用3000多萬投資去辦公司和“基地”,在下屬各縣市移民辦辦經濟實體30多個,渭南市移民辦的每個科室也都給錢經商, 結果,全部虧得血本無歸。
內參還列舉了用移民款行賄,非法租包剩餘土地殘酷打擊報復舉報人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披露,使各級領導進一步掌握了情況,也給各新聞媒體提供了豐富的採訪線 索。
54、宣傳部長問:是高檢院能管中宣部還是中宣部能管高檢院
作為《檢察日報》《方圓》雜誌社的記者正式介入渭南移民問題是2006年5月——當時,由內參轉向公開報道的**風暴已經形成,報紙上、雜誌上、電視上、 網路上披露渭南移民問題的文章越來越多,有的文章一炮走紅,引起強烈反響,有的文章被渭南的“滅火隊”利用關係“槍斃”,胎死腹中。記者第一次對渭南移民 問題採訪的線索就來自於某雜